1月11日,青岛市规划局公布了《青岛市全域及中心城区规划控制线划定》,首次将城市规划的七条线编制在一个规划当中,公示涉及河道、水库、湿地、海域、海岸带、林地、绿地、街区保护、文物保护、历史建筑等等,首次亮出了青岛市全域发展的新蓝图,并给出了青岛未来空间发展的大框架,即“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
据悉,早在2014年年初,青岛市全域及中心城区规划控制线划定编制启动。从青岛市规划局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该规划的范围涉及本市全域11282平方公里陆域和12240平方公里海域,划定蓝线、绿线、紫线、黄线、橙线、黑线及用地红线等7条控制线,为市域生态用地保护范围和城市用地发展边界,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这些看不见的“线”,是对城市绿地、水体等规划保护区的控制线,达到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引导城市在适宜区域发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以前,城市城区规划都是涉及一两条控制线,这次青岛市全域及中心城区规划控制线划定是青岛市第一次将城市规划的七条控制线编制在一个规划中,再加上基本农田边界线,今后通过“一张图”就可看清岛城全域空间发展的边界。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七条看不见的“线”究竟是指什么。
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对“绿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
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是指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同。
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对“紫线”的管理,体现在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橙线: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划定对象包括核电站、油气及其他化学危险品仓储区、超高压管道、化工园区及其他安委会认定须进行重点安全防护的重大危险设施。
黑线:一般称“电力走廊”,指城市电力的用地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原则上在电力规划黑线以外,建筑物任何部分不得进入电力规划黑线范围内。
青岛市的
城市规划首次讲七条“线”融合,是以城市的长远规划为出发点。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开始的比较晚,起点又比较低,但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相对比较迅速,规划自然赶不上发展,导致规划制约发展的现象比较严重。而青岛的城市规划将最大程度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这也是未来我国城市规划的主流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