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综研 > 规划 > 区域城市 >

内涝不可避免 但城市建设也应多向“下”看

2016-07-23 17:54      责任编辑:霍媛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内涝不可避免  但城市建设也应多向“下”看

  自18日起,一轮强降雨过程自西向东先后影响了中国西北、华北、黄淮以及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苏皖北部等地。20日开始还会影响到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地。这次降雨过程成为今年入汛以来影响北方范围最广的降雨。北京、天津、邯郸、太原等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导致交通受阻。
 
  多座城市在暴雨中“失守”,其实提供了一扇观察和思考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窗口,所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议题,既容不得任何幸灾乐祸,也不是为谁洗白的机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城市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北京也好,武汉也罢,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都有其能力上限。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城市为人类提供庇护的功能强弱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也很难一劳永逸地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城市内涝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城市都有,似乎也很难完全杜绝,但并不能“见多不怪”,我们要看到城市的有限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更多的问题,比如城市建设“只顾上,不顾下”的现象。近年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逐年提高,可是,“逢雨必淹”现象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很多城市忙着基础设施建设,其实未必真“基础”,不少城市管理者对各种“形象工程”偏爱有加,很多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注重打造耀眼的形象名片,竞逐“形象工程”出手阔绰,动辄将大马路、大喷泉、大广场、大剧院等当作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而建设民生项目却是囊中羞涩,虽然楼越盖越高、霓虹灯越来越华丽,但城市仍然是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很多地方连排水、防洪的问题都未解决,却先上了地铁项目,甚至“亮化工程”花的钱也比排水、防洪多。
 
  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城市有关规划和建设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变化估计不足。盘子越做越大,很多原本低洼的地方被开发,正是这些地方,成为积水重灾区。当暴雨淹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当我们纷纷在城市里“看海”的同时,也许这考验的不仅仅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已,它更多的是在考验我们的整个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否真正考虑到这些自然灾害的威胁?
 
  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埋在地下的管网工程确实不显眼;与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相比,地下管网的社会效益显现比较慢,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重要。城市积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存在的重视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的问题。但是政府没有理由忽视地下管网建设。“暴雨淹城”警示城市建设应该多向“下”看。

  更多区域城市相关资讯请关注新思界综研—规划!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