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环境保护压力增加和化石能源日益匮乏,可再生能源发电将逐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依靠的主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目前全球电力系统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其中,德国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主流能源,并成为国家能源转型、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可再生能源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也逐年提高,印度、巴西、南非以及沙特等国家也都在大力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2016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3.3%,创历史新高。
生物质发电是集清洁能源、惠及三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一体的新兴环保行业。一方面生物质发电相较于燃煤发电有效地减少了大气污染,另一方面生物质发电对于农林废弃物的大量需求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因此生物质发电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鼓励和支持。生物质发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高效、环保、节能、惠农、二氧化碳减排等优点,是全球继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污染小、安全性高,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惠及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稳步增长。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7-2021年中国生物质能源行业投资潜力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13-2016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快速增长,2016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1214万千瓦,较上年增长17.7%;发电量650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23%。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秸秆丰富的华北、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总量的90%以上。在西南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相对贫乏,山区原料收集运输困难,高温、潮湿的气候也不利于原料储存,因而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较少,约占全国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总量的5%。西北地区则主要因为缺乏足够的秸秆资源,很少建设秸秆直燃发电项目。
2013-2016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分析
数据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2016年3月,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积极开发沿海潮汐能资源。完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扶持政策。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生物质能“十三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约58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与2016年已有的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214万千瓦相比,有23.5%的增长空间。国家能源局《生物质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在农林资源丰富区域,统筹原料收集及负荷,推进生物质直燃发电全面转向热电联产,生物质热电联产有利于促进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并有效减轻雾霾,是未来生物质利用的发展趋势。
新思界
行业分析研究员表示,随着环保压力与日俱增,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近年来空气污染加重,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质电厂集中燃烧生物质燃料,并通过专业设备处理燃烧过程产生的废气、灰渣等,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地区普遍露天燃烧生物质导致空气质量降低、易产生火灾隐患的问题,极大减轻空气污染;且其相较于化石燃料燃烧而言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较少,属于清洁能源。同时,农林作物等在生长周期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其在燃烧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属于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其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生物质能储量极为丰富,其广泛利用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因此生物质能的大力发展和利用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