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聚甲醛(PF)是工业上重要的线性甲醛聚合物,别名聚合甲醛、仲甲醛、固体甲醛,呈现为白色或无色的可燃结晶性粉末或粒状、片状固体。多聚甲醛分为低聚合度多聚甲醛和固体多聚甲醛两种类型,但一般是指低聚合度的固态甲醛产品,工业品肠胃CH2O含量大于等于95%的粉状体和CH2O含量为91%-93%的粒状或粉状产品,便于贮存和运输。
应用低聚合度多聚甲醛代替普通工业甲醛水溶液,在合成农药、合成树脂、涂料及制取熏蒸消毒剂等多种甲醛下游产品中,既可减少脱水的能耗,又可大大减少废水处理量,具有较大的环保价值。多聚甲醛应用领域结构如下图:
图表:多聚甲醛应用领域结构图
资料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9年中国多聚甲醛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早期全球多聚甲醛市场主要被西班牙DF集团、美国Celance公司、沙特的SFCCL公司、英国的Synthite公司、德国的Degussa公司等少数企业占据,并在技术上垄断。
中国多聚甲醛行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上海溶剂厂和吉化石井沟公司首先生产,之后陆续有新乐新化、滁州化肥、天津有机等企业生产,但均规模较小、消耗高、质量低下,市场竞争力较弱。这一时期,中国多聚甲醛行业处于导入期阶段,并未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2001年前后,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多聚甲醛进行规模化生产,2001-2005年期间中国多聚甲醛行业成长速度提升,产能不断扩张。但是该阶段,中国多聚甲醛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能力均与西班牙、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供给能力不足,且产品质量水平较低,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地位。
2006年之后,中国多聚甲醛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技术水平逐渐赶超国外企业,产能得到快速扩张,到2011年前后,中国多聚甲醛产能已突破5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一半以上,产能过剩现象初现。
到2015年前后,中国多聚甲醛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愈演愈烈。在环保政策的推动下,在供给侧改革政策导向的引导下,中国多聚甲醛行业进入市场整合期,低端产能逐渐被淘汰,产业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多聚甲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在“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推动下,出口规模快速增长,缓解了国内多聚甲醛产能过剩的压力。
新思界
产业分析师表示,目前,国内多聚甲醛生产企业40余家,产能规模庞大,市场竞争激烈。当前中国多聚甲醛行业即将进入成熟期,未来国内市场饱和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尽管近几年的市场整合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的压力,但是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市场竞争已然激烈。未来几年,中国多聚甲醛行业发展或将进入低迷期,行业盈利能力将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