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无人机是搭载各类传感探测、应急救援设备的新型应急救援装备,用于灾害现场勘测、被困人员搜救、应急物资投送及危险环境作业,主要实现复杂场景下的快速响应与救援支援,在地震灾害救援、洪水抢险、森林火灾扑救、山地搜救、城市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领域广泛应用。
救援无人机的核心配置包括红外热成像仪、高清摄像头、声波探测仪、应急投送舱、实时通信模块及抗干扰飞行系统,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分为搜救探测型、物资投送型、应急通信型、灭火救援型等类别。救援无人机具有机动性强、覆盖范围广、响应迅速、可进入高危区域作业、降低救援人员安全风险等特点,可用于开展灾害现场地形勘测、被困人员定位、急救药品与生存物资投送、应急通信中继、小规模火灾扑救等作业。
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灾害防控需求提升及无人机技术持续迭代,救援无人机作为传统救援方式的重要补充,也在朝着智能化、长续航、高负载、恶劣环境适配性强化方向发展。救援无人机凭借高效灵活的核心优势,能够弥补传统救援在复杂地形、危险场景下的响应短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新思界发布的
《2025年中国救援无人机市场专项调研及企业“十五五规划”建议报告》支出,在技术研发持续推进的利好下,我国救援无人机相关专利数量不断增长,2020年来包括涉及AI被困人员智能识别、山地复杂地形抗风稳定控制、多机协同救援调度、极端环境防护、应急物资精准投送等方向的专利相继获批,涵盖飞行控制、传感探测、救援作业等核心技术领域。
目前,救援无人机已在我国应急救援领域形成多场景规模化应用格局:在森林消防领域,多地采用搭载红外热成像仪与灭火弹的专用机型,实现火情早期探测与小规模火点快速扑灭,累计参与森林火灾扑救千余次,大幅降低火情蔓延风险与人工扑救伤亡率;地震灾害救援中,救援无人机配合地面救援队伍开展废墟勘测、被困人员定位,通过AI智能识别技术快速锁定幸存者位置,为救援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在多地地震应急演练及实战中发挥关键作用;山地搜救场景下,具备长续航与抗风稳定性能的无人机,已成为偏远山区失踪人员搜救的标配装备,显著提升搜救效率并缩短救援时间。
行业标准层面,应急管理部已牵头制定《应急救援无人机技术要求》《无人机应急救援操作规范》等多项行业标准,明确救援无人机的载荷能力、探测精度、环境适应性、安全作业流程等关键指标,同时各地应急管理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建立无人机救援实训基地,开展多机型协同救援、极端环境作业等专项培训,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此外,“AI+无人机+应急通信”的融合技术方案已在多个省级应急救援体系中落地,实现灾害现场可视化指挥与多部门协同联动,技术应用成熟度持续提升。
新思界
投资分析师表示,救援无人机实用性强、应用场景多元,随着全球灾害防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救援无人机作为高效的应急救援工具,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随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智能化识别、长续航技术、极端环境适应性、多场景协同作业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救援无人机行业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并朝着专业化、高效化、智能化方向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