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农业 > 聚焦 >

奶源遭“低价”和“拒收”双困境 乳业该如何“过冬”?

2016-08-11 18:47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奶源遭“低价”和“拒收”双困境 乳业该如何“过冬”?
 
        近几年来,中国各大乳企纷纷在国外布局建厂,通过整合国外优质的奶源资源、技术和管理资源,来弥补发展的短板,乳企的全产业链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去年以来,我国乳业上下游企业业绩全面下滑,奶牛养殖业面临价格下跌、企业拒收的双重困境,养殖者不得不提高淘汰率“杀牛”退市。

        从2015年下半年起,我国奶价就一直处于低位。据农业部定点监测,7月27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39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但已比2014年下降了15.2%。

        奶价下降的同时,部分乳品加工企业也对养殖者限收、拒收,比如一个星期少收一天奶,由养殖者自行处理。即便是中鼎牧业这样的大企业也遭遇了这样的困境。中鼎联合牧业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部长李国栋说:“每天这个场限500公斤,那个场限800公斤,加起来就有四、五十吨,能占到总产量的5%。”

        在“低价”和“拒收”双重困境的压力下,部分奶牛养殖者对前景缺乏信心,开始提高奶牛淘汰率。据统计,几个奶牛养殖大省奶牛的淘汰率高达25%到35%,比正常水平提高10到20个百分点。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当前养殖者不得不将奶牛当作肉牛卖,有的挂在网上八千块钱都没人要,“目前这个阶段可能是最艰难的时期。”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世界奶价较低,我国奶价甚至低于多数国家成本。目前形势下,中小规模牧场一定会被淘汰,接下来就是大型养殖企业。如果国家没有出台政策支持,低迷的行情年底又转不过来,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过多龙头企业长期亏损或破产,我国乳业或将再次遭受重创。

        我国乳业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首次出现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全产业链大面积亏损现象。近年来,在加大扶持乳制品安全后,我国乳业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如果我国乳业再次遭到创击,乳制品安全体系也将面临崩塌的风险。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关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乳业“过冬”。

        一是加强乳制品消费宣传。当前乳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消费市场低迷。近年来我国消费量增长十分缓慢,一直低于奶产量的增幅,去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实际上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仅为亚洲平均水平的一半。有关部门应让更多民众认识喝奶的好处,刺激乳制品消费。

        二是修订现行的乳品生产标准,增加鲜奶使用量。部分乳企一方面限收拒收国产奶,一方面更多地使用进口奶粉生产“复原乳”,抑制了国内产能。可通过修订生产标准,加强检测力度等方式,适当限制“复原乳”,为生鲜乳打开销路。

        三是研究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比如给养殖企业或喷粉收储的加工企业适当补贴。此外,还可以建立奶粉国家临储、奶粉期货交易等制度,规避风险。

        四是出台“奶业扶贫”等临时政策,消化国内的生鲜乳和奶粉库存。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陈瑜说,可由政府出资购买一部分乳制品给老少边穷地区,合理消化库存。因为不是长期行为,也不会扰乱市场秩序。

        新思界为您提供关于《2015-2019年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牛奶行业的影响分析及牛奶行业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相关内容!
关键字: 乳业 奶源 牛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