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已经从城市渗透到农村,很多农民也通过互联网尝到了“甜头”,但毕竟互联网对农民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完全接受仍需要时间。
同时,农产品的特殊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使农村电商的发展受到制约,并伴随各地滞销、卖难的难题出现,由此来说,其实互联网并没有真正拉近市场和农民之间的距离。那么,如何让电商在农民之间“热”起来呢?
农民初尝“互联网+”甜头
当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互联网正在悄然融入到农村的生活中,尤其春节期间,网上聊天、抢红包、微信拜年等网络交流方式已经被农民熟悉和接受,还会尝试着通过互联网去了解农业资讯、网上购物、开微店卖农产品、卖农机等,农民可谓初尝“互联网+”甜头。
农村还无法实现电商的快捷便利
首先,对农村电商来说,物流是电商进入农村市场的第一道难题。特别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瓶颈较为突出,被视为推进农村电商急待弥补的一大“短板”。
其次,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在一些落后的乡村地区,农村网络覆盖率低,阻碍了农民对于互联网的使用。
再次,农村偏弱甚至缺失的网络消费习惯,也是成为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民还是习惯了过去“赶集”的买卖方式,更信任看到实物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形式,认为网上购买的商品难以确定商品的质量和等级。再加之农民喜欢用存折的习惯,也制约了网银的支付。
可见,现阶段,电商快捷便利的优势在多数农村还无法实现,还需要一个完善和培育的过程。
农民迫切的需求是解决卖难
互联网拉近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距离,然而,互联网还没有真正拉近市场与农民的距离,农民离电商远不仅体现在硬件和习惯上,同时现阶段农民的需求也是导致农民对电商不买账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了解,农村电商、农资电商多数是要开发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将商品无缝对接地卖到农村。然而,现阶段对农民而言,能把农产品卖出去要远比买进来迫切得多,如何利用互联网解决卖难问题是农民的现实需求。
如果农民懂得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寻找到合适的直接收购企业,提前商谈好价格,众多农户组织起来,集中销售,从而解决信息资源及营销资源不对称的问题,这将给农民带来较高的收益。
行业研究人士指出把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卖到城市,这也是农村电商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将是电商开拓农村市场的一个切入点。未来真正实现日用品、农资等商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将是农村电商、农资电商努力的方向。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5-2019年互联网农业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