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品种结构的调整是第一要务,而调整的第一目标就是玉米。大麦、高粱、苜蓿和DDGS去年的进口量达到了3800多万吨,明显替代了国内玉米的需求。
另外,玉米成本价格太高,一直处于价格倒挂。所以三大粮食作物中,必须首先对玉米进行改革。玉米成本价格太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有限,在生产环节就处于先天不足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使得国内玉米价格连年攀升,导致国内玉米价格全球最高,与国际进口玉米价差高达600元/吨。更加备受争议的是,临储政策使得国家资金大量补贴到了粮食流通环节,农业产业难以获益。
玉米价格“阴霾”将持续
实施近8年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终于在2016年这一年落下帷幕。玉米价格也果然不出所料一路走低,2016年的一年里,玉米价格多次探底,年末跌至近10年以来最低水平。进入2017年,价格的“阴霾”也仍未散去,企业备货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之国储库存高企的背景下,玉米价格还在持续走低。
近日,针对玉米价格下行,部分地区农民可能出现“卖粮难”的问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向媒体介绍,从当前市场运行情况看,玉米收购价格回归市场,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提升,玉米及替代品进口下降较多,饲料和加工消费恢复性发展趋势明显,一些饲料企业、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提高,阶段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集中上市期东北地区运力紧张,部分地区农民“卖粮难”风险加大,农业部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巩固和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统筹运力调度,完善信贷担保政策,加强农户储粮能力建设,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卖粮难”。
玉米种业“倒春寒”
从2016年认定的57家种业信用骨干企业看,总体上近三年种业销售额和利润都是下降的,只有少数企业增长。主要原因是玉米面积调整所致,而以玉米为主要盈利点(含玉米为主)的种子企业28个,占到信用骨干企业总数的49%;销售额和利润占到60%以上。15家蔬菜信用骨干企业近三年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利润,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所谓的“倒春寒”,主要指以玉米为主的大宗作物种业。
玉米种业如果想要形成突破,打破国际种业巨头长期的垄断之势,就需要在育种模式和育种思路上进行有效的探索,找寻到适合中国自己的种业发展之路。在目前种业发展脆弱的时候,政府政策应该大力倾斜,让一些具有规模的种业能够在政府的协助下做强做大。能够在未来发挥平衡调节中国玉米种业市场的功能,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无论是育种模式和育种思路都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形成整体性转变,即便已经形成转变,也需要给予市场一定的消化期,才能看到积极的影响。
玉米加工期待政策红利释放
玉米加工行业的颓势由来已久,在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产能过度扩张的后果如期而至。同时,行业利润的不断下降,也归咎于需求下降以及国家玉米临储托市政策的影响等因素,淀粉行业处于原料成本高企、消费需求疲弱的非良性市场状态,行业整体开工率下降,我国玉米淀粉企业陷入长期亏损当中,尤其是东北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同时,大量高粱、大麦、DDGS和木薯淀粉等替代品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玉米淀粉价格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
在2017年1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唐珂也表示了农业部积极参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协商机制,提出政策创设建议,比如玉米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想方设法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作出应有贡献。这是部委层面上首次明确国家将会从顶层设计中考虑这一问题。
玉米机械好前景还需自身强
目前,市场各方分析都认为,未来玉米生产机械市场并不饱和,相反在籽粒收获机械上可挖掘的潜力仍十分值得期待。另外,适用于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玉米收获机市场具有一定潜力。2015年我国玉米机收水平不足60%,各类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只有36.4万台,仅为谷物联合收获机的30%,由此决定了玉米收获机市场刚性需求依然较大,其产业正处于成长期。
按照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要达到40万台以上,增长30%左右,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要达到并稳定在80%以上。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未来肯定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相关政策红利还有进一步加码的可能,加之基础相对薄弱,未来的成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新思界可为您提供《
冷冻小玉米研究报告_“十三五”期间中国冷冻小玉米行业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