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风光无限的猪,让畜牧行业成为在大众和资本市场上都备受青睐的领域。靠养猪赚了几百亿的温氏的出现,更是为人们展现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富矿”。然而在行业内部,产业的升级、环保的严控、技术的创新等诸多方面却给这个古老的行业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难题。而互联网的强势注入,更是从生产模式到销售模式,乃至到商业模式上对这个行业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
这一年,在互联网上交易的生猪已达到上亿规模,而另一边全国仅禁养就减少生猪存栏3600万头;猪周期维持在高位超过20个月;规模饲料企业纷纷布局,企业争相北上、西进布局生猪养殖。
温氏借力猪周期利润或实现100%增长
2017年1月8日晚,作为养猪养鸡“双料龙头”的温氏股份披露2016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3.55亿-126.58亿元,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104%。
根据温氏股份披露的2016年业绩暴涨的原因,除饲料成本下降及公司主营业务规模稳定增长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商品猪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可以说温氏借助猪周期再下一城。
据中国生猪市场分析:2017年猪市将进入周期性下跌期中段,若2017年不发生严重的猪病,生猪供应将持续增加。猪周期将逐渐告别2016年的高峰区,进入周期性下跌通道的前段和中段。2017年的生猪市场仍远离亏损区,预计年度均价有可能从2016年的18元/kg回落至15元/kg,年度头均盈利从756元回落至300元区间,缩水一半。生猪市场将告别持续了一年的超级金猪年,正式迎接银猪年。
环保政策密集出台畜牧业压力巨大
未来环保问题将是生猪产业链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也是畜牧产业的重大挑战。2016年,多个环保政策密集出台。国务院发布“土十条”,明确要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国务院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提出要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到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养殖也需要有排污证,一企一证,而且必须要按证排污,违法排污行为将受到严厉打击。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要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划定禁止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区域,加强分区分类管理,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途径,整县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养殖密集区推行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并再度强调,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要求在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2016年,多项环保政策密集出台,养殖业环保压力仍在持续加大,2017年将是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搬迁的最后期限,仍将有大量的散户被动出局,生猪市场产能仍可能继续去化。
新思界可为您提供《
2015-2019年养饲养生猪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