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农业 > 聚焦 >

饲料业多样化商业模式呈现

2017-04-05 17:09      责任编辑:陈松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饲料业多样化商业模式呈现

        2016年以来,环保政策持续趋严,散户加速退出,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在环保压力及行业发展广阔前景的巨大动力双重影响下,规模养殖企业迎来转型、扩张黄金期。多家上市猪企推出定增预案、员工持股计划,募集大量资金用于生猪养殖规模扩张。大型饲料企业加快向养殖、屠宰、加工等中下游产业链延伸,积极整合猪产业链,产业链整合有利于分散风险,实现一体化经营,凸显产业集群效应,有效降低综合成本,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新型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涌现,以“基地+终端”等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传统饲料业务转型。
 
        饲料行业与上下游产业的联系紧密,养殖、食品等产业空间都十分巨大,在部分产业链企业成功的商业模式示范带动下,更多的饲料企业加大了对产业链养殖延伸的探索。正邦科技早在2010年就提出战略转型,把生猪养殖业作为公司核心业务。天邦也在2013年收购艾格菲正式进军生猪养殖,2016年更提出3000万头的规划。而在2016年2月,新希望表示将从饲料销售为主的商业模式转型为以商品猪销售盈利的商业模式,计划通过3-5年时间,总投资88亿元,以“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发展养猪1000万头;并通过“技术托管和技术服务”形式覆盖2000万头生猪。5月,唐人神发布生猪产业“3510”发展规划,拟投资90亿元养猪,10年内达到年出栏生猪600万头。此外,还有禾丰的“生猪/肉禽一体化”,大北农、唐人神和金新农的“养殖服务平台”,通威的“渔光一体化”等。传统农牧企业由单一产业结构逐渐向生猪养殖整个产业链进行延伸,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生猪产业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国内生猪养殖巨头加快推进扩产能、降成本、增效率、信息化、强整合,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推动生猪产业一体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另外,在整体经济进入下行区间时,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开始暴露。特别是在饲料行业,接近50%的过剩产能成为行业之痛。在提高产能利用率、转变饲料企业服务模式方面,饲料企业双胞胎集团签约包括温氏集团等六大养殖企业,组建OEM代加工模式,作为一种定制化的加工模式,OEM主要针对的是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在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向专业的饲料企业进行定制,一方面保证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据业内人士分析,OEM代工模式有利于饲料企业产能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业内更有专家指出,猪场饲料采购趋势将从买自配料、粉料变为买颗粒料,从向经销商买变为直接到饲料厂买,从自建饲料厂加工变为找专门的饲料企业代工。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将成为常态,饲料企业为养猪企业代工将成为一种趋势。

        新思界可为您提供《2015-2020年中国饲料加工风险投资行业分析报告》。

关键字: 饲料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