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5年,中国污泥产量年均增速超过10%,2015年污泥产量达到了3860万吨,而我国污水处理长期存在“重水轻泥”的想象,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不到50%。根据新思界
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7-2021年中国污泥制肥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污泥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制肥、建材。其中填埋是最主要的方式,在广大偏远地区仍在使用,大城市的填埋受土地资源限制受到制约,转而采用焚烧的方式。污泥的商业利用非常有限,建材、制肥是目前污泥制肥商业开发的主要方式。2016年,我国污泥制肥使用的污泥不足100万吨,不到污泥产量的3%,市场规模在1.4亿元人民币,污泥制肥行业发展缓慢。
污泥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资源,含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污泥处置标准,加入一些肥料,可制成颗粒有机肥、复合释缓肥等,作为肥料,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污泥终端处置费用,还可以为农田增添有机质,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污泥制肥是曾经令无数人憧憬的一条发展道路,但是在现实的发展中遇到种种的困难。新思界产业研究员认为,我国污泥制肥行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1、责任划分不清,责任监管不够。污泥处理处置问题首先源于管理体制上的混乱,而管理体制的混乱首先是责任主体的缺位。污泥处理处置责任主体不明确,是制约污泥处理处置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的关键因素。责任主体不明确有三个主要原因:①是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并非一个民事法人主体,而是事业单位,是为政府义务服务的附属实施机构,无法独立承担有关责任;②是污泥处理没有专门的经济支撑体系,一般城市污水收费尚不足以维系运行,污泥处理运行费更无着落,使得责任被旁置;③是过份强调“资源化”技术路线,误导了企业和政府把污泥处理处置作为有价值的资源,而非一种责任。
2、核心政策缺失,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政策多集中在技术指南等细节性政策上,主管部门、责任划分等仍不明晰,决定行业整体发展方式的核心政策至今仍是空白。尤其在投资方面更是缺乏明确指向,《“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虽然规划347亿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市场,但与污水处理近4000亿的投资计划相比,实属杯水车薪。污泥制肥的生产、储存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近几年,中国经济城镇化不断提高,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污泥制肥项目用地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得到政府的批准。
3、产品销售不畅,终端应用受阻。污泥制肥的产品是生物肥或者生物复合肥,这种肥料适合改良土壤上,但是在肥效上不如化肥。即使是复合肥的价格低于化肥,农民也不愿意接受。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污泥的产生是连续性的,污泥制肥的不间断生产造成极大的产品库存压力,这种压力在短期内又不能解决,在下游销售受阻的情况下,企业很难有回旋的余地。
我国每年产生3000万吨-4000万吨含水率在80%左右的市政污泥。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污泥量还会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市政污泥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9000万吨。新思界产业研究员认为,污泥制肥占污泥处理的比例不到10%,与发达国家30%-60%的占比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污泥制肥的前景十分宽广。
首先,污泥产量不断增大的现实压力,2015年我国的污泥产量达到了3860万吨,而实际污泥无害化处理量不到50%。其次,是国家对污泥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强,污泥无害化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未来国家对污泥治理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植力度会不断加强。污泥制肥既可以利用污泥自身富含有机质的特点,变废为宝对解决我国目前日益严重土壤板结问题有重要意义。污泥制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良好的成长空间,预计至2020年污泥制肥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