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牛肉消费量不断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牛肉消费需求增长快速的市场,中国人均牛肉销量增长20%,其消费额已超过欧盟,仅次于美国。据农业部的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牛肉年消费量已接近800万吨,市场规模高达3600亿元。在总的肉类消费量中,牛肉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产量受到自然条件和生长周期等因素影响较大,当前每年牛肉缺口较大。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进口牛肉来自澳大利亚、乌拉圭和新西兰等国。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相继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自贸协定后,这两个国家的牛肉开始大举涌入中国市场。2016年4月-2017年4月中国牛肉进口量如下:
2016年4月-2017年4月中国牛肉进口量增长分析
数据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2016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占比为47.08%;从乌拉圭进口占比为29.22%;从新西兰进口占比为13.96%;剩下的部分进口来自加拿大、阿根廷和其它一些国家。2016年9月,中国对美国牛肉实施解禁,美国进口牛肉数量在逐渐增加,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
2016年中国牛肉进口地区市场占比分析
数据来源: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牛肉进口有利于保障国内供给,满足国内需求,但也增加了产业经营风险,挤占了国产牛肉的市场空间,打压了国内牛肉价格,影响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养殖业来说,由于这两年人力成本、养殖成本的上涨,传统的养殖思维和模式受到了新的市场环境的挑战,而进口牛肉只是新的市场环境的因素和参与者之一,即使没有进口牛肉的影响,养殖户们也会面临目前的状况,这是市场的转型,养殖微利时代来临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我国的肉牛养殖业一直都处于传统的散养模式,再加上牛源紧张的原因,牛肉产量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的缺点被进一步放大,这就意味着牛肉价格开始快速上涨。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开始陆续开放国内市场,开始进口牛肉,用来补足牛肉消费缺口和平抑高速上涨的牛肉和活牛的价格。虽然我国牛肉进口量占产量的比重低,但增长快,牛肉进口依存度提高。而进口牛肉有明显价格优势,从价格和消费缺口方面,对国内肉牛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新思界
行业研究员表示,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制约肉牛产业升级。由非专业养户饲养母牛和犊牛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不适应养牛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国肉牛养殖和出口大国相比,本来就缺乏成本优势。即便通过补贴鼓励养牛,也要以财政支出和环境承载压力为代价。目前最可行的政策是开放牛肉进口,降低关税和增值税,让国际低价牛肉进入中国,缓解市场紧张的压力。国产牛肉要维持竞争力,养殖方面关键在于加快发展生产,提升牛羊的规模化养殖水平。从牛羊品种改良到实施大县奖励政策,全方位加速标准化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