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农业 > 聚焦 >

问题频出的植保无人机之路

2017-07-19 15:05      责任编辑:霍媛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问题频出的植保无人机之路

  与传统植保方式相比,无人机植保具有作业高度低,飘移少,可空中悬停,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高,远距离遥控操作,避免喷洒作业人员暴露于农药中,提高喷洒作业安全性等诸多优点。但方方面面的事实说明,无人机的普及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经历过农忙时节的人一定对打药这件事不陌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见到农户身背喷雾器,或是开着拖拉机在农田中来回奔忙。不过,在近年,随着无人机行业的兴起,我们会见到另一种工具——植保无人机。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2021年植保无人机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植保无人机是一种遥控式农业喷药小飞机,机体型娇小而功能强大,可负载8-10公斤农药,在低空喷洒农药,每分钟可完成一亩地的作业,其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0倍。而实际上,中国9亿农民,接触过无人机植保的只是极少数;中国20多亿亩耕地,无人机植保作业的田地也只是极小一部分。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无人机作业下农作物污染、中毒事件后果严重
 
  6月16日前后,植保无人机领域的朋友圈中疯狂转发一则新疆某建设兵团公文禁止无人机植保作业的通知。盖因某植保飞防作业不负责,导致该师下面的作物大面积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明显不是个例,去年江苏一家国内大品牌的企业,在处理二化螟和给水稻打除草剂的时候出了问题,致使5万亩的作物出现药害,赔偿金额达120万以上。
 
  不论是对第一次接触无人机还是只闻其名的农户来说,最担心的就是打药效果好不好。而这样大范围的事故显然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无人机的信任,同时也暴露出植保无人机行业的许多问题。
 
  二、土地分散,大范围作业在大部分地区无法实现
 
  通常而言,植保无人机在大面积作业时,效率更高、优势更明显。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农户都是一家几亩,最多几十亩的地,还分散在各处。大片的田地,往往是很多家农户的土地,一家用无,一家不用,对植保队来说确实头疼。而可以大范围使用的地区又害怕出现大范围事故,植保无人机行业现在的地位不可谓不尴尬。
 
  三、被利益蒙蔽双眼的企业
 
  逐利本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众多企业的参与。自2015年植保无人机随着行业发展并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价格战就拉开了序幕,在2016年甚至还出现了6块钱一亩的超低价。依仗着颇为丰厚的财力支持,某些大企业试图用价格战垄断市场。 同时,这种价格战也蔓延到了加工零件市场,从组装到购买主要配件,整个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都在拉低价格,因为有市场需求所以组装的植保机也颇受欢迎,可是低价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质量难以保证。于是,一些质量不过关的植保机流入市场,也是造成如今作业效果不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
 
  四、技术层面的行业乱象
 
  无人机植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跨行业领域的一件事,需要参与者真正懂无人机技术、农药技术、作物专业技术和植保知识。这就对飞手的专业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就目前国内的培训情况来言,实在是不尽人意: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无人机培训学院颁发的证书为中国AOPA认证的合格证,该组织经由中国民航局授权许可对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进行管理。可是,市面上多数的培训机构都是短时教育,缺乏熟练的操作技巧,不懂农业知识的“早产”飞手层出不穷,打着“高薪”的旗号招揽大批学员,却连靠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都不能落到实处,这也为植保无人机实际作业埋下了隐患。
 
  五、行业制度不完善,出事就要集体背锅
 
  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民用无人机到底归属哪个部门,暂由民航局负责。同时,行业里没有统一规范的无人机植保作业达标标准,也没有对飞防植保药效测试的标准办法。植保机作业流程没有明确规范;用药配药比例缺乏科学依据等,让无人机植保的效果难以保证。而农户因为某些植保队不专业、不负责的做法而吃过亏之后,会对无人机植保产生更大的质疑,拉低人们对行业的信任度。
 
  直至今年四月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农药管理条例》,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终于对飞防植保的农药使用做出了一些规定,比如需从有经营资质处购买农药,应建立农药使用记录等。期待今后,植保无人机行业也会有关于其他方面如作业流程的完整规范。
 
  新思界行业分析师表示,农业智能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植保无人机是农业领域最大的爆点。就追求高效低成本这一目标来说,植保无人机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而如何趋利避害,让新技术真的能推进农业发展、挽回并保持行业信誉,是植保无人机行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 制度不完善 植保无人机 农业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