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农业 > 聚焦 >

青海“百万牦牛复壮”工程  助推产业发展

2017-07-25 09:18      责任编辑:位南风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青海“百万牦牛复壮”工程  助推产业发展

  2017年7月的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牦牛成群,水草肥美。来自新疆克州阿克陶县畜牧局和农民养殖合作社的客人们从这里购买了500头大通牦牛,用于复壮当地的牦牛品种。在此之前,甘肃、西藏、内蒙、四川等地的牦牛产区人员也曾从带走不少大通牦牛。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种改良工作,在全省实施了“百万牦牛复壮工程”,青海省农牧厅也从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该场开展牦牛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
 
  据了解,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已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技成果9项。该品种的后裔繁活率达到75%,体重平均提高15%。直到2017年7月,大通牦牛已覆盖全省39个县,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
 
  青海省每年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至贫困落后地区约300头左右,为贫困牧民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惠及牦牛产区26个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大通牦牛累计为青海省牦牛产区带来经济效益7.8亿元,并在共和、刚察、海晏、乌兰四个示范县建立了5个大通牦牛整村推广示范村,并对牧民开展大通牦牛养殖配套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了牧民牦牛养殖水平,促进了牧区牦牛产业的发展。
 
  新思界产业分析师认为,牦牛全身都是宝,经济效益高,可以促进当地牧民脱贫致富,增加牧民收入。而随着大通牦牛的美名远播,全国各大牦牛产区对大通牦牛种牛的需求量也会与日俱增,大通牦牛的繁育推广之路会越走越宽。因此,应该通过各项先进技术,助力大通牦牛产业发展更好,走得更远,让青海“百万牦牛复壮”工程取得满意成效。
 
  新思界为您提供《2017-2020年中国白牦牛市场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