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原2.67亿亩,占全省面积的39.4%,草原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正因草业资源、区位、科技、基础等诸多优势,使甘肃奠定了我国草产业的摇篮和中心的地位,成为了我国草产业发展的缩影和风向标,全国名副其实的草业大省。
草产业作为甘肃省农业产业调整的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甘肃省抓住当前国家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机遇,利用大力发展草牧业、扩大粮改饲试点、实施高产优质苜蓿、退耕还草、已垦草原治理项目等契机,推动草产业提质增效。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甘肃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2470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中苜蓿达到1035万亩,占全省人工种草的41.9%,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河西走廊的金昌、张掖、酒泉,中东部地区的定西、庆阳等地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牧草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以苜蓿、燕麦为主的商品草种植面积达到329万亩,已成为全国产量最大、最集中的商品苜蓿和燕麦产区。
甘肃省建立了覆盖全省草原的地面监测网络,确立了“地面、遥感、气象”三位一体草原监测方法,使草原生态、生产力、工程效益、草畜平衡等专项监测工作常态化,为政府决策、以法治草、草原畜牧业生产以及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甘肃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紫花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规模化面积不断扩大,良种率达到75%。
新思界
产业分析师认为,甘肃省不断适应新常态,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及时调整完善草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依托草原补奖政策和退牧还草、高产苜蓿、草牧业、粮改饲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全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产业发展,促使甘肃成为全国草原工作出经验、出典型的省份。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年草产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分析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