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是指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是一个集合概念,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四个方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全球产业逐渐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且农产品品质较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农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发展数字农业具有缩减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质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优势,为推进数字农业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发布了多项利好政策,例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在国家政策持续利好下,数字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2025年中国数字农业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农业发展以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主,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其中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23.8%。数字农业最早起源于美国,与美国相比,我国数字农业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国家政策持续利好,以及农业升级需求增加,未来数字农业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受市场前景吸引、国家政策扶持,进入数字农业市场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国内规模较大、技术相对成熟的数字农业平台有阿里云ET农业大脑、京东智慧农业共同体、腾讯云、中化农业、百度大脑、隆平服务、惠农网等。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较好,但目前行业发展仍存在较多挑战,例如农业信息化、经济化程度低,目前我国数字农业的大部分应用还停留在生产环节,其他环节较为薄弱;数字农业相关软件投入较少,企业研发实力偏弱等。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农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数字农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受市场前景吸引,进入数字农业领域布局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带动数字农业规模逐渐扩大,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未来我国数字农业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