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BAT接连受挫 互联网+医药行业突破关键点在哪里?

2016-03-05 20:21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BAT接连受挫 互联网+医药行业突破关键点在哪里?
 
        中国互联网行业经过了20年的发展后,在2015年正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很多传统行业进行了深度融合,但是互联网+医药行业发展的确不算好。2016年伊始,BAT巨头之一的阿里健康陷入“电子监管码”风波。在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药房等的联合声明下,国家食药监总局宣布暂停药品电子监管码,阿里健康随后也移交了电子监管系统的运营权。可见,阿里健康在医药这一领域无疑是栽了个大跟头。

        百度也在日前宣布将旗下产品医药馆平台下所有服务、信息全部整合到药直达品牌下。对于已经设立了医疗事业部的百度而言,健康医药馆下线是其在线医疗事业发展不畅的一个信号。

        百度健康医药馆作为百度医疗布局下的一个业务一直不温不火。首先,百度健康医药馆并不在百度医疗事业部管辖范围内,业务架构的设置导致了这一业务与整体医疗布局的脱节,存在感极低。其次,百度并未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A证,百度健康医药馆只能以提供药品信息以及接入其他购买平台的服务为主,体验欠佳,与天猫医药馆相比实力孱弱。

        而腾讯则选择投资国内外一系列互联网医疗公司,其投资已经接近四亿美金,除了挂号网、丁香园、糖大夫、卓健和医联以外,还有在海外投资的印度医疗信息服务商Practo、智能医疗硬件商Clinicloud和Scanadu。比起阿里与百度的直接入场,腾讯更像是“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因此目前来看不温不火,也并未充分利用腾讯的资源,至于日后的发展,还有待观察。

        由此可见,尽管BAT都在布局互联网医药领域,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并没有太大的进展。从200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布《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到现在,十多年时间已经有500多家企业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然而包括BAT在内,没有一家真正谈得上在医药领域获得成功。

        互联网+医药行业之所以发展慢,一方面是医药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品类,行业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属性,那就是最终消费者没有主导权,消费者对买什么药不会有太多的判断。如果一个行业中最终消费者无法决定购买行为,那么互联网企业往往就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这一点在医药行业体现的最为明显。

        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用户与医药主流用户存在较大的脱节,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集中在15-40岁,40岁以下的为互联网主流用户。而医药的主流用户,除了幼儿,就是40岁甚至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批人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都很低,对互联网医疗医药的信任度不高。

        此外,虽然政策一直在推动互联网+医药行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局限因素,线上医保支付要全面铺开,短期内难以实现,而医和药要分开,要协调多方利益,注定是个缓慢的过程。按正常的逻辑,医药的线上渗透率从1%到10%需要约8年时间。以目前医药电商的现状看,没有五年时间,医药电商到不了10%的这个爆发点。

        但是互联网+医药行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2018年中国互联网+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策略深度分析与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互联网+医药市场依然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从整个医药行业来看,医药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基本和阿里平台的交易额相当;从渗透率来看,2015年中国的网络购物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约为14%,而医药电商占整个医药市场的比重不到2%;从交易规模看,我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由2010年的1.5亿元增至2014年的6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4%,增长迅速。

        那么,市场如此诱人,互联网企业该如何做才能在医药市场取得突破?行业研究人士表示,企业首先应该尊重行业规律,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其次,要注重用户的积累,以及医药主流用户的开发;最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要真正做大,一贯的烧钱模式肯定不行,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服务,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经营。
关键字: 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