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指可以通过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动植物材料。
中药材的种类较多,主要可分为根茎类(芍药、黄芪、麦冬、大黄、川芎、黄精等)、全草类(绞股蓝、猫须草、猪鬃草、蒲公英 、金钱草 、益母草等)、叶类( 杜仲叶、迷迭香、野巴子、毛冬青叶等)、皮类(丹皮、桂皮、白鲜皮 、五加皮等)、花类(千日红、罗汉果花、薰衣草、茉莉花等)、果实类(决明子、枸杞子、草果、苍耳子、薏苡仁、罗汉果等)、菌藻类(肉苁蓉、锁阳、冬虫夏草、茯苓、猪苓等)、动物类(怀表、海马、犀牛角、麝香、鹿茸等)、矿物类(石膏、阳起石、青礞石、青矾等)、其它类(桉油、冰片、薄荷油、五倍子等)。
用中药材制作的药品和保健品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对胃肠道无损伤、对肝肾刺激小等优点,深受国内疾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的欢迎。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2025年中药材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老龄人口数量达到2.55亿人、国内医疗保障体制准备完善,对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医药、保健品需求持续增长,推动2020年国内中药材市场规模接近1950亿元;但是国内中药材行业进入门槛低、技术研发能力弱的小企业数量多、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较多,对行业的有负面影响。
国内地区不同,土壤品质、气候有一定差别,对中药材的药性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国内缺乏对中药材种植的监管,部分种植企业使用较多的化肥、农药,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时有发生,导致国内整体上中药材品质层次不齐;另外国内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有一定波动,导致中药材价格变化较大,不利于下游市场的开发。
从中药材产品来看,国内下游的中药制剂、饮片、胶囊、口服液、颗粒剂、粉剂等种类较多,但其中低层次仿制药品较多,针对于中药材基础性能、配方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等技术创新较少;国内中药材下游企业大部分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国内中药材产业竞争力提升有限。
新思界
研究分析师认为虽然国内中药材规模较大,但由于存在问题较多,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未来中药材针对于产业链各个环节技术创新是解决行业此类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并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