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为全球范围内致残的第一大诱因。在美国,9.1%的人患有抑郁症。全球范围内,接受抑郁症治疗的患者不到实际患病人数的一半,在一些国家甚至还不到十分之一。除了心境上的持续低落,抑郁症还伴随一系列生理反应,如:暴躁易怒、精神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学习交流出现障碍,更加重度的抑郁症还伴有胸闷、心跳变慢、无法控制情绪、无法感知情绪等。
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遗传基础,早期定量行为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以解释抑郁症24%~55%的变异,家系研究发现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对于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往往对事情有悲观消极的解释。而在生化因素中,已经有5-羟色胺(5-HT)假说、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多巴胺(DA)假说等。简单来说,即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高低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针对各个假说研发出各类化合物,用于提升或者抑制某一些相关化合物的浓度,从而缓解病人因为抑郁症而引起的生理反应。因此,治疗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两方面的努力。
抑郁症用药是基于一系列假说而研发出来的相关的化合物,目前5-HT假说越来越受到重视。该假说认为,5-HT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人的心境,5-HT水平降低与抑郁症相关,而5-HT水平增高则与狂躁症相关。因此,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阻滞5-HT的回收从而提升5-HT的含量,起到抗抑郁的作用。而该类药物在整个抗抑郁用药中,是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别。
美国抗抑郁用药在2014年达到67.85亿美元。抑郁症与焦虑症药物销量合计占中枢神经药物市场份额的40%以上,而抑郁药与精神分裂症治疗剂合计占世界精神病药物80%以上的份额。由于在美国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药物多是重磅级药物,但这些药物正受到专利到期的巨大冲击,所以整体销售额的增长是放缓或者下降趋势。但是,处方量并没有减少,2014~2015年,抗抑郁用药的处方量在美国有近10%的增长。
然而国内抗抑郁用药仍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一方面是抑郁症的概念在我国普及程度较低,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病人出现情绪低落的原因主要是自我心境未能调节好;另一方面,即使被诊断出是抑郁症,也有很多人对药物有抵触情绪。因此在我国,尽管随着国家的发展进程加快,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抑郁症用药仍旧只涉及非常小的一部分人群。
根据新思界发布的
《2017-2021年中国抗抑郁药行业发展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医院样本的抗抑郁用药整体销售规模仅为55.7亿元,相比2014年有10.83%的增长。抗抑郁用药前十品种占据整个市场98%以上的份额,其中前五品种就占据了大约70%的份额。在国内,占据抗抑郁用药市场的主要还是SSRIs类别的产品。
新思界
医药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对于中国抗抑郁用药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引入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机会应在于国人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以及观念上的改变所带来的市场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