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是制剂中的有效成份,由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术所制备的各种用来作为药用的粉末、结晶、浸膏等,但病人无法直接服用的物质。原料药根据它的来源分为化学合成药和天然化学药两大类。
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药品制造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都可称为原料药。原料药一方面使我国企业获得了可观利润,另一方面也留下产能过剩、环保压力等诸多问题。对此,一部分原料药企业已经先行一步,纷纷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由原料药生产到制剂开发战略转型。
我国现有医药企业8700多家,通过GMP的医药生产企业6000多家,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共有3000多家,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企业也占较大比例。从2008年至今,我国原料药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09出口额达到17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59%。出口对原料药工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直接促进了行业利润水平的提高,2012年1-11月,原料药实现利润155.9亿元,增幅高达49.5%。
我国抗生素、维生素C等大宗原料药出口在国际上占绝对优势。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原料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原料药低水平重复建设十分普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造成低价竞争、资源浪费,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我国原料药企业一直面临着挥之不去的难题——环保压力。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原料药行业仅仅依靠过去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很难维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往药企主要关注产能、价格等问题,而今不得不向技术革新、质量提升和高端市场开发转变。面临困境,原料药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附加值、污染小的产品。
除此之外,价格暴涨暴落影响了原料药行情的平稳发展,部分原料药价格增幅较大,造成企业扩大产能的冲动,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主要出口目的国和竞争对手国的货币贬值,降低了中国原料药的价格竞争力,加大了出口难度。金融危机促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中国部分出口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发展,国内部分主流原料药企业纷纷各显其能,加紧从多个角度拓展业务。对于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长期来看有市场的产品,积极进行改造升级,降低成本,增加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可持续营利的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转型的市场导向下,我国原料药企业收入也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新思界发布的
《2017-2021年原料药行业投资环境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化学制药企业主营业收入1.15万亿元,其中原料药企业主营业收入4558亿元,同比增长10.07%,化学药品制剂,主营业收入6942亿元,同比增长9.14%。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我国对医药领域的重视,国家不断出台医药相关的政策,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未来原料药企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原料药企业将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企业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在国外建厂减少过剩的产能,提升我国原料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对企业发展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