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抗抑郁治疗新发现 基于谷氨酸受体的作用机制

2017-06-18 13:12      责任编辑:薛雪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抗抑郁治疗新发现 基于谷氨酸受体的作用机制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抑郁发作主要表现在: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不适。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抗抑郁药产业标杆企业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以上,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是导致人们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第一疾病,也是全球每年80万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因此快速抗抑郁作用神经机理的研究和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是目前抑郁症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谷氨酸受体的快速抗抑郁作用新理论,为研发新一代无毒副作用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候选靶标。谷氨酸是大脑内的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与突触后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发挥兴奋性作用,维持我们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学习记忆功能等。在病理(如长期的慢性应激、脑损伤、脑中风等)情况下,细胞外谷氨酸就会大量蓄积,使突触外的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导致细胞的兴奋性毒性和细胞死亡等,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该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如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或不顺心事件等)导致大脑皮层中负责清除细胞外谷氨酸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失调,引起神经细胞释放的谷氨酸蓄积并溢出到突触外,激活突触外含2B亚基的谷氨酸受体。谷氨酸受体2B亚基的选择性拮抗剂艾芬地尔也能产生快速抗抑郁作用,且没有成瘾性。

        新思界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也是导致患者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有1/7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受抑郁症困扰。抑郁症用药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这项新发现对于快速抗抑郁新药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