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普药存在断供现象 政府解决应遵循市场规律

2017-06-22 12:10      责任编辑:薛雪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普药存在断供现象 政府解决应遵循市场规律

        全国多地的医院、药房里,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消失了。已经形成危机的还有鱼精蛋白、银翘冲、维脑路通等大量廉价药,这些老百姓曾经耳熟能详的廉价药已难在药店找到。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短缺的已高达342种。普药往往指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常规药品。目前,普药廉价药断供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

        生产成本上涨,每个品种需要300万-500万评价花费,但即便是过后,只要产品销量不能大幅提升,原有产能出现闲置,生产成本上升。况且国家对新GMP质量控制越加严厉,原材料监控更加严格,飞检也日趋常态化,企业不得不提高原材料质量,导致生产成本上涨。

        流通成本上涨,“营改增”和信GSP大幅增加医药商业公司的过票成本,很多采用多层级控销模式医药企业的过票费用明显增加,为了避免各环节因利益下降幅度过大失去驱动力,一些企业就以产品涨价来应对。另外严限超载令也致使药品运输费用的增加,药品价格当然需要上调。

        销售推广成本上涨,包括仿制药的普通药一致性评价投入较大,很多药企不得不放弃很多品种而保留少数品种,但企业需要分摊生产成本,当然需要这些药品的销售量有大的增加提升,而投入费用当然也就会大大增加,成本自然会有提高,价格需要上调。而药品成本的上涨结果是药品价格的升高。

        目前政府“集采”手段与新推行的“两票制”,一定程度上医药市场没了大的竞争性,以致于普通廉价药缺乏合理价格调整的权利,因此会出现断供或价格上涨现象。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耿福能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破除原料垄断,平抑药价,利用《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定“对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原料药,生产其制剂必须釆用有批准文号的原料药”;也有专家提出必须缩短集采间距,不能再“一次集采,全年遵照执行”;更有企业管理人士提出,不怕政府集采价格高低,但只要与市场原材料价格相符,将市场原材料价格作为药品合理定价的主要数据;也有社会人士提出,政府要加大力度保护低价普通药、常用药的定点市场。

        新思界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集中采购为的是让百姓买到好用不贵的药物,但如果不重视不遵守市场规律,单用行政手段办法来守株待兔管理药价,低价药难保不消失。要改变及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政府的医药管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发挥使用行政手段来合理使用集采及“两票制”,对药品实行动态管理,市场定价与集采定价相结合。

        新思界为您推荐《2017-2021年中国医药市场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