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失眠、亚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国内外各大指南已有详尽的描述。目前临床上有许多药物用来治疗失眠,如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等。由于国内失眠新药研发和引进的滞后,国内失眠患者对获益风险更优的药物需求还有待满足。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7-2021年睡眠监护仪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显示,在我国普遍人群中对失眠采取的对策有:服助眠药33.4%,少喝茶、咖啡32.9%,看医生22.3%,服中药14.5%,喝酒13.1%。在采用服镇静催眠药物的个体中,其镇静催眠药物信息的来源是:亲朋推荐23.2%,医生处方49.5%,其他途径27.3%。这些镇静催眠药物病人对于目前失眠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只有45.9%。
过去60-90年代的失眠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和非苯二氮卓类(Non-benzodiazepines),如Zolpidem(唑吡坦)、Zaleplon(扎来普隆)等,可非选择性激动GABA受体上不同的α亚基,但多数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情况突出,需谨慎使用。近十多年上市的失眠新药及国内情况如下表1所示,基本每隔5年有新药上市惠及患者。
2005年在美国上市的右佐匹克隆,属于非苯二氮卓类,其对GABA受体上的α1亚基更具选择性,主要发挥催眠作用,且不良反应较为温和,获益略超过风险,但仍被FDA归为Ⅳ类控制药品。同年上市的雷美替胺是一种强效、高度选择性褪黑激素受体激动剂,也是首个无滥用和依赖性的失眠处方治疗药。Eszopiclone / Lunesta(已有仿制药上市)和Ramelteon(仿制药预计2019年进入)在2016年的销售额均低于1亿美元。
多塞平较早被批准用于抗抑郁及焦虑性神经症(规格25mg),美国在2010年批准了3mg/6mg的规格用于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短期或长期失眠的治疗。Suvorexant (Belsomra)是一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改善入睡后觉醒、睡眠总时长及睡眠效率等指标,且不良反应较为温和。但FDA出于安全考虑,批准的是并非最优效果的30mg/40mg规格,而是低剂量规格20mg及以下。Suvorexant在2016的销售额不足2亿美元,虽然近几年会持续增长,但仍难达到重磅级别,预计到2022年接近销售峰值6亿美元。
失眠药物市场上目前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如非苯二氮卓类和具有催眠作用的低剂量抗抑郁药物,加上OTC市场和非药物治疗的完善,创新药面临的竞争形势也会对其销售额带来一定影响。但当前对失眠病因病理、可能的生物标记物和疗法的理解还是有局限的,已上市药物的证据强度还是弱级别,因此失眠(尤其是慢性失眠)新药的研发也还需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创新药物。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于睡眠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同时,失眠药物的研发风险较高,安全有效的失眠药目前还未出现,医治失眠仍需探索更加有效的创新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