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1型糖尿病发展经历两个阶段。一些儿童体内会产生对抗胰岛细胞的自身抗体,但是不一定会继续发展成糖尿病。另一些儿童的自身抗体对胰岛细胞造成巨大伤害,使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最终发展为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药物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日本以及加拿大,推动增长率的因素除了越来越高的发病率之外,药物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也是主要的因素。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糖尿病药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策略深度分析与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占据了全球74%的1型糖尿病药物市场份额,收益大约为48亿美元。到2023年,美国所占全球市场份额将会达到78%,市场份额以8.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达到105亿美元。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肠道病毒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肠道病毒群落多样性较差的儿童更可能产生导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体。此外,携带一种特殊的环状病毒科病毒的儿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低。这一研究发表于7月10日的PNAS上。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病毒与糖尿病风险降低存在显著关联,另一组病毒与儿童产生自身抗体的风险增加有关。这两组病毒的平衡可以控制产生导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体的风险。
此前一项研究观察了携带1型糖尿病高风险基因的33名儿童的肠道细菌生态系统。研究人员每个月收集从出生到3岁的儿童粪便样本,并监测了儿童产生自身抗体和发展疾病的情况。在一小部分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儿童中,该小组注意到诊断前肠道细菌种类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变化。但是,此前这项研究只观察了肠道细菌,没有观察病毒变化。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些样本中病毒群体,发现环状病毒与自身抗体发展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来说,携带环状病毒可能是一件好事。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了解肠道病毒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有可能完全治愈1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