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主要指以健康人血液为原料,采取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设备的生物活性制剂。在医药行业中,起着作为人体重要的基础营养物质,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我国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发展现状。
血液中包括45%有形成分和55%无形成分,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无形成分即是俗称的血浆。血浆包括90%水分、8%人血浆蛋白及2%其他无机盐成分及糖类电解质。血浆是血液通过加入抗凝剂并离心后获得的上清液体。当血液不加抗凝剂凝固后,上清液体为含有白蛋白和球蛋白的血清,下沉的血凝块中含有血细胞及已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通常说的血液制品就是从其中8%的人血浆蛋白中分离提纯制成的,主要包括白蛋白(60%)、免疫球蛋白(15%)、凝血因子(<1%)和其他蛋白质成分(24%)。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7-2021年中国流动采血车市场调查及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一年血浆需求量超过13,000吨,且会持续增长,而去年总采浆量不足7,000吨,约有一倍供应缺口,供需不平衡现状可见一斑。2015年国内血液制品市场规模由2011年109亿元增加至165亿元,近五年年CAGR为17.8%。随着血制品价格放开、浆站审批数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等,预计2015-2019年血制品行业的CAGR为27.8%,到2019年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557亿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血液制品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各个血液制品品种的人均保有量都还远远没能达到理论保有量水平,人均血制品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美国血白蛋白人均消费量是中国的2.5倍、静丙是15.8倍、凝血因子是15.9倍,中国血液制品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与市场发展与国外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均量少、品种结构落后、行业集中度低。在品种数量上,国外已经上市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血浆蛋白产品有近30种,国际一流厂商均可以分离和生产20种以上的血浆组分产品。我国仅11种。相较之下,中国血制品行业仍有较大差距。
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血液制品企业将继续加强对血液制品的技术研发,提高血液的利用率;政府也继续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管,并给予最大的政策鼓励与支持,未来血液制品将迎来一场新的市场化改革,有望打破目前血液制品的供不应求的消费局面。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国内血液制品企业需要加强对于血液制品的技术研发的力度,提高血液利用率,丰富血液相关产品,挖掘血液制品的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