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证券市场上,IPO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一种形式,在IPO申请中,医药行业占据了不小的比例,目前很多医药企业不是正在IPO审核中就是已经走在IPO路上。然而药企IPO被否数量之多,若想过审,必先得规范经营,制定策略,提升各方面能力。对于药企而言,IPO是资本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助推器。
在2017年,证监会发审委审核的众多上会(发审会)企业中共有20家医药企业,上会医药企业数量在3月达到峰值,共计7家医药企业在2017年3月进行审核,占同期上会企业的13.47%。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消息,截至6月份,正在IPO排队的医药制造企业达33家。单从数据层面上来看,药企申请IPO数量不少,并且有更多的企业即将进行IPO申请。医药行业在IPO申请中占据着主要位置。
截至5月份,共20家医药类企业上会,占全部行业10%,医药行业是IPO申请中的大类。然而,从2016年与2017年两年的综合过会率来看,过会率最低的是医药行业,达81.3%,低于平均水平,成功通过发审会审核的药企并不多。
目前来说上市能给药企带来三方面好处。其一,获得资金,为想投资医药研发的企业提供足够的“弹药”;其二,带来了更多的低成本融资机会;其三,在经营数据和行为需要对外公布的情况下,会让药企的经营更加规范化。中国医药市场原本以仿制药为主的市场格局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各大企业纷纷开始主攻新药研发市场。一旦上市,药企可以吸收社会资金,加速整合,快速扩大企业规模,能够有效助推企业品牌力和竞争力。
药企上市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上市过程中必须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规范性。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早期管理太细致,就会存在后续企业发展速度变慢的问题,因此绝大部分企业初期都是野蛮生长,但这样会带来一些问题,即任何企业发展过程当中都存在原罪。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如何注重规范性,同时又不失去企业的活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财务能力和销售能力,这是两大核心能力。上市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审核是在查账,药企对整体财务的处理尤为重要,而良好销售网络的构建以及高毛利产品的研发能带来高盈利。三是募投,融资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核心发展,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对于企业的管理以及经营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包括药品研发的动力、盈利能力、财务能力、整合能力,以及产品销售网络的构建和对成本控制的精确性。药企只有不断完善各方面能力,才能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1年医药行业市场投资空间及企业IPO上市环境综合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