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3D打印陶瓷微系统 推动人体芯片器官开发

2017-08-04 15:37      责任编辑:薛雪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3D打印陶瓷微系统 推动人体芯片器官开发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由于它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人体器官芯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技术,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见证机体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在新药发现、疾病机制和毒性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一研发团队开发了3D打印陶瓷微系统,可以推进芯片实验室和人体芯片器官的开发与应用,研发团队表示,其3D打印陶瓷器件标志着生物医学领域的突破。

  使用Lithoz的CeraFab7500机器(一种基于光刻的增材制造系统)将陶瓷材料与光敏树脂混合3D打印出来,这种八边形的芯片被打印出来后,通过烧结去除树脂,将陶瓷颗粒熔合在一起成为固体件。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达到芯片所需要的密封材料生物医学性能要求(以防止活体材料的泄漏)。这种3D打印的陶瓷芯片显示了将陶瓷材料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潜力,因为它们比玻璃或塑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耐温性。

  3D打印陶瓷微系统是一次性成型的,这意味着它不需要任何组件,也无需零部件维护。作为其结构的一部分,复合微系统整合了多孔膜,用来分离不同水平的细胞培养室,类似于transwell的功能。复合微系统还包括通过悬臂陶瓷膜连接的通道网络。这种微流体系统具有复杂的特征,集成度很高,整体部件尺寸紧凑,细节水平精湛。总体而言,3D打印陶瓷微系统可以为更复杂的细胞培养测试装置提供有效和相对简单的替代方案,有助于推进仿生3D细胞培养研究的进步。

  在国内,浙江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在微流控芯片领域颇有建树。其中,大连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利用工程学原理和多学科集成手段已构建了一系列功能化器官芯片系统,建立了肝、肾、肠、血脑屏障等缩微类器官模型以及多器官集成芯片体系,并开始用于生物学研究、毒性测试和干细胞等领域。

  新思界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未来人体器官芯片能够取代我们的动物实验,作为一种颇具前景的研究手段,在生物医药研发中应用越来越普及,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3D打印陶瓷微系统的成功开发,推进了人体芯片器官的开发与应用。

  新思界为您提供《2017-2021年3D打印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