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药物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现代的化学研究方法与多种生物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已成为当今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的主流,并且是今后数十年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
海洋医药研究涉及学科范围广、科技链条长,而青岛学科完整、队伍集聚、资源便利,居于全国海洋医药研究的核心枢纽地位。青岛学科完整、队伍集聚、资源便利,居于全国海洋医药研究的核心枢纽地位,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协同创新大平台,以及其所具备的海洋观测探测、海洋仪器装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洋药物研究利用等全面深厚的科研基础,将更加有利于实现“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在全国已经上市的十多种海洋类新药当中,至少有一半来自于青岛。
前不久,在完成中国大洋第38航次科考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乘母船返回青岛母港,“蛟龙号”带着从南海采集回来的泥土样品回家,这让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创新药物中心的专家们尤其兴奋。在海洋国家实验室,来自五个国家的20多个团队正在开展“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将从包括“蛟龙”号带回来的新化合物在内的4200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物。
深海生物寡营养、缺少阳光、高压力,即便是获得了,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又再生的时候也是很难的。样品采集难、培养难严重制约海洋药物的研发,到去年底,全世界批准上市的药物有几千种,但其中的海洋药物只有13个。而与陆生药物相比,因为远离人类,深远海化合物的药性更好。
在4200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物无异是大海捞针,海洋国家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有了一个筛选“利器”,就是超算和大数据技术,先通过超算虚拟技术海选,再回到现实,用海洋国家实验室另一项新技术——高通量技术再精选一次。高通量技术每天的筛选能力达到一万个化合物以上,而且原料的使用量很少。超算虚拟加上高通量技术,彻底颠覆了海洋药物的传统研发手段,仅用两年时间,海洋国家实验室就发现了数百个具有成药前景的海洋化合物,这个成绩,相当于用两到三年就走完了过去需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疾病的不断出现,人类对新药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陆生资源的日益匮乏等原因,各国都将目光转向了尚元未获得有效开发的海洋生物资源。我国海洋国家实验室五大科研任务之一的“透明海洋”计划为“中国蓝色药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应当抓住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使我国在海洋生物高技术领域的激烈战争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1年海洋医药研发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