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短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和局部性短缺,加上我国医药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有效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仍有待加强。即便像得到财政支持的江苏省内,在短缺药品供应问题上,也仍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存在。
2017年6月28日,国家卫计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和短缺监测预警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建立成熟稳定的短缺药品实时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等目标。我国药品短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和局部性短缺,加上我国医药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有效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仍有待加强。
药品短缺问题由来已久。从心脏病手术必备药鱼精蛋白,到甲亢患者长期服用的甲硫咪唑(他巴唑)、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去乙酰毛花苷(西地兰)注射液等,业内分析,常见短缺药品的特点明显:大多为普药、廉价药。
针对药品短缺问题,江苏省采取了提前储备的系统措施。江苏省从2013年底开始在四个地市设立省级短缺药品储备点,并为此划拨了245万专项经费用于储备点建设。省级层面按每季度平均用量进行储备,地市级按照本地区两个月用量进行定点储备,医疗卫生机构层面按照本机构1个月平均用量进行动态替换储备。
从目前药品短缺现状来看,江苏省这样提前有计划的储备,是目前应对短缺药品断供问题的一个保证措施,而得以落实则也得益于省政府财政上的支持。但提起储备的措施,在实践中依然遭遇了许多无奈。
2015年之前,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由物价部门制定药品最高零售价,这也成为不少廉价药在药企无利可图的情况,逐渐被弃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随着2015年《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和实施,“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减少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直接干预”成为改革的核心内容。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廉价药”不再廉价,甚至以几倍、十几倍的速度往上涨。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的廉价药品短缺,有些并非“真短缺”。例如在流通环节上的供应量分配不均、医生临床用药习惯等,这些因素造成的短缺,完全可以通过替代性药品有效解决。医生也应改变临床用药习惯,特别是一些早已有替代物,并且效果更好的产品出现时,应该积极调整,这也可以缓解一部分短缺压力。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1年中国短缺药市场现状及行业投资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