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不中断血流”人体器官移植 或将改变世界移植史

2017-08-11 15:22      责任编辑:薛雪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不中断血流”人体器官移植 或将改变世界移植史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志愿者捐献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如今,中国何晓顺团队发明了“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术,捐献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

  一名51岁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于7月23日接受了手术,8月10日,这名接受“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顺利出院,同样,8月8日,另一名50岁的肝硬化患者成功接受了同类手术。

  以肝脏移植为例,医生将肝脏从捐献者体内摘除过程中,先用保护性的化学溶液进行灌洗、降温。随即,因缺血而颜色发白的肝脏被放入0℃—4℃的器官保存液中保存,再植入移植患者的腹腔。移植的新肝的血管和胆管与患者的血管和胆管一一接合。随着血液流入,原本冰凉的肝脏重新变得温热,表面变为鲜红色。当胆管有金黄色的胆汁流出时,移植成功,患者重获新生。

  在这个过程中,器官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这一时间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损伤,导致肝功能受损。而这些不利因素,正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五年来,何晓顺团队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了近百例移植实验,并获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每个肝都有四根维持肝活力的管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这些管道就像树枝一样会有分支,医生在切除供体肝时,精心挑选了血管的“三岔路口”。“路口”的两端连接肝脏和动脉,维系着血液供应,第三个端口则可接入机器。

  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

  新思界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设备的问世,是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间相互作用、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不中断血流”这一创新技术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有望改写世界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

  新思界为您提供《2017-2021年中国人工器官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