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不仅作为一种理念,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当下,新的业态面临行业规则和标准缺失的困境。市面上做上门医疗服务已有20多款手机APP,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以及医养结合的社会需求,医护到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值得肯定。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上门诊疗规范问题和安全性也不同程度地遭到质疑。
“医护到家”APP网约护士为用户王女士上门打美白针,导致王女士输液后出现心慌、耳鸣、发冷等症状,两个多小时后才恢复正常。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通过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方式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寿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都属诊疗活动,而诊疗活动只有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单位才可以进行。第三方的上门医疗平台多数不具备这样的资质。而“护士上门”服务项目包括打针、输液、美白针、留置针输液、静脉采血等10多种,这些都属于诊疗行为。
而“医护到家”表示,他们确实没有在所在地卫生主管部门备案或者获得许可,但其服务内容属于做健康管理,不是诊疗行为。除此之外,一些平台也提供一些目前国家未批准的业务。
随着2价和4价宫颈癌疫苗在国内获批,越来越多的女性关注相关话题。疫苗中的“价”代表可预防病毒亚型数量,目前,预防种类最多的为9价宫颈癌疫苗。但是,9价宫颈癌疫苗内地还没有获批,多数人选择去香港接种,但因为要分三次打,往返有些麻烦。而在“医护到家”APP页面显著位置,有“9价HPV疫苗一次搞定”的广告语。
目前,上门医疗规模并不大,市场并未被激活。医生多点执业放开之后,护士多点执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上门医护的行业操作标准缺失,监管不到位,政策不明晰,也是目前该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北京市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支持社会机构加入医疗联合体,类似于“医护到家”的护士上门服务模式得到了政策的有力支持。上海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护士与网约平台签约涉嫌违规,但网约护士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在法律和技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互联网+”医疗要从“云端”接入“地气”一定要有制度的监管、标准的制定,把握好什么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医疗服务,什么是不能的,这样,上门医疗未来才会朝着良性方面发展。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1年互联网医疗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