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主要用于乙、丙肝和多发性硬化症治疗。干扰素根据产生部位可分为干扰素-α、干扰素-β和干扰素-γ;根据时效长短,干扰素还可分为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干扰素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重组蛋白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
1、干扰素市场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在治疗乙肝、丙肝、肿瘤疾病、白血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用途,随着这些疾病患病人群的扩大,中国干扰素行业的市场不断的扩大。但是核苷类药物对干扰素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并且近年来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等)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促使其市场销量增长较快。受其影响,干扰素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根据新思界发布的《2017年干扰素及EPO专项市场调研分析报告》,2016年,中国抗干扰素的市场规模为48.2亿元,增长率仅为3.2%。
2、长效干扰素市场份额提升
干扰素根据时效长短分为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的价格要较普通干扰素高出许多,但长效干扰素在分子量、作用时间、给药次数、疗效、安全性等方面都较普通干扰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中国长效干扰素的应用越来越多,长效干扰素的市场份额不断的提升。2016年长效干扰素市场占比增加到65.1%。
目前,中国在长效干扰素的研究方面还比较的落后,中国长效干扰素市场主要被罗氏公司的PEGIFN-α2a(派罗欣)和默沙东的“佩乐能”垄断,其中罗氏公司的PEGIFN-α2a(派罗欣)的市场份额更高。我国只有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具备长效干扰素的生产能力,但其产品目前只能用于丙肝的治疗。与长效干扰素市场状况不同,普通干扰素的市场份额则主要集中在本土企业手中,如凯因科技(凯茵益生)、三元基因(运德素)、安科生物(安达芬)、哈药生物(利分能)、科兴生物(赛若金)等。
新思界
产业分析师指出,未来,随着我国长效干扰素研究的不断增多,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长效干扰素行业,行业市场竞争将会加剧,中国长效干扰素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2年,中国长效干扰素市场占比将增加到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