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加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居民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到540万例。
精神疾病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与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主要特征为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疾病被划分为11大类,包括:(1)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4)心境/情感障碍;(5)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7)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8)精神发育迟滞;(9)心理发育障碍;(10)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11)未特定的精神障碍。
2008年以来,随着政府监管政策的频繁出台,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行业进入标准化、法制化发展阶段。尤其是2012年10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并定于2013年5月1日实施,旨在保护精神病患者的权利、促进精神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正规社会上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负面看法、加强学校、社区及工作场所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对整体精神科医疗系统作出各种其他改进。这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行业进入了全面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包括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康复机构以及门诊部等,其中精神专科医院在全部精神医疗机构中所占比重最大。
精神疾病易反复发作,治疗周期较长,病人需要长期的住院护理服务,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费用相应较高。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建设完善,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医疗费用支付能力大大提升。
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8年中国精神康复服务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以精神专科医院为例,2012年以来,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总收入均保持15.0%以上的增速,从2012年的243.67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439.73亿元。近年来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收入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表:2012-2016年中国精神专科医院收入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卫计委,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我国人均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我国精神病人的监护、显好、社会参与等指标未见好转。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虽然我国监护精神病人人数从2005年的274.3万人增长至2015年的460.0万人,但从2005年至统计截止的2011年,我国精神病人监护率从92.4%下降至80.5%,且精神病人显好率从2005年的73.5%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66.2%,精神病人社会参与率从2005年的62.3%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51.7%。
新思界
产业研究员认为,我国仍需加大对精神科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视与投入,以提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水平和诊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