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中国医药流通行业问题多 网络智能化是重点

2019-10-06 18:20      责任编辑:金兑    来源:http://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中国医药流通行业问题多 网络智能化是重点

        医药行业的产业链共分为三个部分,上游为医药原料供应,中游为医药工业生产下游则为药品分销渠道,既包括医院、诊所、零售药店等传统渠道,也包括电商平台等新兴渠道。2018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产值达到1.96万亿元,但行业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影响了行业的运行效率,导致终端消费者的看病负担较重。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2023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投资潜力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指出,在医药流通行业中,下游医院地位的强势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普遍的赊销方式以及行业整体较长的回款期,让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链压力,为了应对资金压力,医药企业通常会与商业银行合作进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资金压力本就大,银行机构还要分一杯羹,医药商业无异于饮鸩止渴;医药流通中,下游医院地位的强势,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加大了上游药企的生存压力。
 
        在医药流通行业实施“两票制”之前,医药流通模式为:药品公司→产品代理(多级)→医药配送商→医院→患者。在此环节下,产品销售工作由药品公司交给全国总代理负责,随之全国总代理层层分发,多级产品代理级级抬价。当药品由终端销售机构送达消费者手中时,药品价格已经虚长不少,增加消费者的医疗价格。
 
        在实施“两票制”后,医药流通模式为:药品公司→医药配送商→医院→患者。由药品公司对接医药配送商,意为砍掉中间多余的分销商环节,降低患者看病负担,同时提高医药供应链效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两票制”推出两年后,实施起来,效果有限,主要是由于“两票制”在降低患者看病负担的同时,加大医药企业的物流成本。在两票制前,医药企业只需要和一家全国总代对接,到现在需要和众多的下游终端商接洽,人工成本直线上升。另外药品企业在接洽下游终端商的同时需要筛选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公司药品的流通追溯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与日俱增,例如仓储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投资也都被迫加大。
 
        在医药流通中,下游医院地位十分强势。强势的地位体现在两处,一处为医院逐利,第二处为医院对上游药企应付账款的谈判十分强势。首先在医药的流通过程中,医药逐利的事例并不罕见。一方面多年来的“以药养医”让医院自身思想觉悟不强;另一方面,在下游终端销售商在采购药品时,药企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回扣交易十分盛行,也进一步导致了药品价格虚高,加大民众看病负担。
 
        新思界产业研究分析师认为,医药流通行业网络智能化是行业发展的重点,传统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即对应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订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要耗费企业高达25%左右的运营成本。而通过网络智能化实现交易,提高了医药行业信息的传播效率,也提高了医药行业与下游医药企业的沟通效率,同时一步到位,缩短流程,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