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俗称“人工肺”,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血液驱动泵(离心泵)和膜式氧合器(膜肺)是其核心组成,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相对于其他体外循环产品,ECMO能对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更长时间心肺支持。
在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抢救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救命神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指出对于严重ARDS患者,建议进行肺复张。俯卧位机械通气效果不佳者,如条件允许,应当进口考虑体外膜肺氧合(ECMO)。 新思界《
2020-2024年中国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完全依赖进口,设备市场主要由美国美敦力、德国索林和德国迈维柯供应。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体外膜肺氧合(ECMO)供给不足问题凸显,设备的国产替代意义重大。
2020年3月15日,山东大学发布的信息显示,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山东省磁悬浮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实现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样机的自主研发。该设备采用全磁悬浮技术,具有溶血性小、压力缓冲大、流量调节方便、安全性高、体积小等特点;4台血泵同时连续运行15天无故障,在已进行的代血液(稀释甘油)实验和血液实验中,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泵头可与进口设备兼容,从性能上完全可以替代进口设备。未来该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有望彻底打破国外厂商对ECMO的垄断。
目前制约我国ECMO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疗费用昂贵。ECMO每台设备价格在150-200万元,一台ECMO救治仅一周需花费十几万,治疗费用高昂,使得我国每年ECMO治疗病例不足4000例。
2、专业临床医师缺乏。应用ECMO治疗对临床医师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使得具备ECMO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也较少。截至2018年底,我国只有260家医院具备ECMO治疗的能力,很多三甲医院都不具备这项治疗能力。
3、技术落后。目前国内厂家主要生产普通膜肺,使用时间较短,国外生产的长效肺,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涂层,能持续较长时间使用。而且,国内对于离心泵的研发也大多停留在样机阶段,国产离心泵生产尚未有注册过的产品。
2020年3月,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组织召开国家药监局体外循环器械重点实验室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开展ECMO标准和技术研究,为企业ECMO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推进ECMO国产化进程,填补产品国内空白。
新思界
行业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将会有更多市场资本的进入该领域,进而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加快ECMO的国产化进程。而且,随着ECMO国产化的实现,其产品及耗材价格有望大幅下降,治疗费用的下降将促进ECMO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