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研究组织,简称CRO,是为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公司以及政府、学术机构和其他研究实体提供一系列服务,负责实施药物研发过程所涉及的全部或部分活动,以获取商业性的报酬。近年来,随着全球医疗行业的加速发展,整个CRO行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由于新药研发费用越来越高,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是跨国药企争夺的重要新兴市场,而根据政策法规规定,新药在国内上市前都需要在国内进行临床试验,这为国内CRO企业带来了大量业务;另外,在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颁布的《关于组织实施生物医药合同研发和生产服务平台建设的通知》中提出生物医药合同研发服务和生物医药合同生产服务是重点支持方向,这一举措的实施,不仅加快促进了我国医药外包产业政策体系的形成,同时也表明我国医药外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对我国CRO市场容量的扩大,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优化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0-2024年医药CRO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CRO市场规模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具体来看,全球CRO市场规模增长至2018年已经达到了575亿美元以上,2014-2018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5%;而中国CRO市场规模增长至2018年将近达到60亿元,2014-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7.5%。预计未来随着产业渗透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大型药企研发投入力度的逐渐加大,我国乃至全球CRO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仍然强劲。
CRO作为医药产业链其中的重要一环,行业的延展性相对较强,为了保证试验的质量同时减少沟通成本,大部分制药企业往往更愿意将研发CRO需求外包给一家服务能力较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综合性CRO企业。而龙头CRO企业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客户资源,因此随着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不断拓展新业务和并购重组,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客户黏性,进而扩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医药行业的投资力度,以及制药企业的创新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我国医药产业由以前重仿制、低创新的格局逐步向创新药和有临床价值仿制药的研制和生产发展,因此对CRO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助力我国药企研发力度的加大,未来我国CRO市场发展劲头仍然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