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综合性应用的医学学科,与骨科、康复医学、运动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和内镜微创技术等关系密切。目前运动医学主要用于关节、软组织相关的损伤治疗与康复,与之相关的医疗器械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关节镜以及其工具、三类骨科植入物和一些康复类器械等。
自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之后,运动医学逐渐发展起来并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欧美部分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运动医学研究所和运动医学中心,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逐渐开展起有关运动医学的科学研究,这使得运动医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中国的运动医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与欧美市场相比发展相对较晚,目前仍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0-2025年中国运动医学行业应用市场需求及开拓机会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运动医学市场仍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市场,2019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达到63.8亿美元,与上一年59.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相比,增长率约为6.9%,预计发展到2020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5亿美元以上,2026年将有望突破9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从2015年的11亿元发展到2019年,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已经接近30亿元,与上一年21亿元的市场规模相比,增长率达到42.9%,预计发展到2020年,我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35亿。
从市场格局来看,近年来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虽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由外资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施乐辉、Arthrex、史赛克、强生和康美五家外资企业的合计市场占有率高达85%。目前,我国国产企业正在积极布局运动医学领域,如凯利泰、大博医疗、春立医疗、北京天星博迈迪等。其中凯利泰在2018年推出的运动医学骨科缝线S-Weave,是国内第一款专业为运动医学设计的缝线,在线性拉伸强度、抗破坏强度等方面都强于国际一线品牌。整体来看,虽然国产企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材料的逐渐升级,以及国产加工技术的持续提升,目前国产企业在相关产品方面已具备了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中国运动人群的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重以及居民医疗消费水平的逐渐提升,我国运动医学市场呈迅猛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国产企业正在积极布局运动医学领域,在相关产品方面已经具备了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未来有望实现国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