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适应症拓宽 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2020-11-25 15:51      责任编辑:张圆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适应症拓宽 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的生长、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已成为现代医疗研究的重点。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又叫血管生成药物,主要包含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由于小分子抑制剂靶点较多,目前已上市的药物种类繁多,是未来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关于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可分为单抗和小分子抑制剂,其中单抗作用靶点唯一,给药方式通常为静脉注射,代表药物有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等;小分子抑制剂作用靶点较多,给药方式通常为口服,目前药物种类较多,代表药物有索拉非尼、阿帕替尼、舒尼替尼、安罗替尼、索凡替尼、帕唑帕尼、卡博替尼等。
 
  安罗替尼为血管生成领域的国产新药,在临床实验中效果较为惊艳,在II期实验中,安罗替尼和安慰剂组相比,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OS,目前安罗替尼是国内肺癌三线治疗领域唯一获批的小分子血管靶向药物。
 
  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癌症,是中国第三大癌症,是属于中国特有的高发癌症,新发病人数持续增长,在过去的20年间实现了翻倍增长,同时,受制于国内肝癌药物的缺乏,我国肝癌患者五年内生存率只有10%左右。在2019年我国肝癌新发人数高达42万例,已经占据全球肝癌新发人数的45%左右。我国肝癌患者数量庞大,为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随着对于抗血管新生研究不断深入,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中NSCLC治疗中表现优异,目前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靶向药已成为我国NSCLC三线治疗方案。
 
  从研究方向来看,目前针对血管生成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主要主要集中在VEGFR靶点,未来药企可以从PDGFR、FGF/FGFR等靶点进行研究,生成新的特效药物,扩大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应用覆盖面积,促使行业快速发展。
 
  新思界产业分析人士表示,近几年随着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快速发展,生物医药行业迅速发展,各类靶点成为药企的研究热点,进而促进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形成以及发展。由于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适应症不断拓展,以及医保覆盖范围拓宽,抗血管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需求持续攀升,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