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从病理和治疗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比为80%左右,而小细胞肺癌占比为20%左右。由于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占比较高,各大药企针对非小细胞肺癌重点研究,进而推动非小细胞肺癌药物行业快速发展。
在目前中国上市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主要有EGFR驱动的靶向药物,如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ALK驱动靶向药物,如阿来替尼、克唑替尼、塞瑞替尼等;以及单抗药物如默沙东的帕博丽珠单抗和百时美施贵宝的纳武利尤单抗。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0-2024年中国非小细胞肺癌药物行业发展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人均收入的增长、生物医药研究技术提升等因素,带动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市场需求攀升,市场规模持续持续扩张,从2015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2.7%。未来在非小细胞肺癌药物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增长趋势,预计到2024年能够达到830亿元。
EGFR、ALK和ROS1是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的主要靶点,因此相关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因EGFR突变导致的肺癌患者占比较高,因此其药物种类最多;BRAF、NTRK也有部分药物上市;而针对Met、RET、HER2的特异性抑制剂基本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在非小细胞肺癌药物领域目前已有两款药物在我国上市,一款为百时美施贵宝的纳武利尤单抗,在2018年进入中国,成为中国首个肺癌市场的PD-(L)1单抗抑制剂,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另一款为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在2019年上市,用于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我国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市场发展前景较好,但目前被国际巨头垄断,为实现国产替代,国内大型药企纷纷布局该领域,当前在分子靶向药领域,豪森药业创新研发的阿美替尼获批上市,艾森生物的艾维替尼已经提交上市申请。在免疫治疗药物研发领域,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等企业的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临床III期阶段。
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士表示,非小细胞肺癌在癌症患者中占比较高,因此该领域药物研发价值较高,当前全球中已有较多企业布局,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在我国,目前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市场主要被外企占据,本土大多药物处于临床阶段,已上市产品市场占比较低,未来国内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