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生物打印技术又称为生物打印技术,是以自身成体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的活细胞为原料,基于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和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集一体而打印活组织的一种新兴生物再生应用技术。3D生物打印技术含量很高,涉及到工程学、生物细胞学、材料学、医学以及物理学等多种学科,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持续利好的背景下,我国3D生物打印技术不断获得突破。
根据工作原理不同来划分,3D生物打印可分为挤压成型生物打印(EBB)、液滴喷射生物打印(DBB)以及激光辅助生物打印(LBB)三种,其中激光辅助生物打印的精确度较高。3D生物打印技术可满足小批量、个性化、高精度、大规模的医疗需求,从应用来看,3D生物打印可以打印皮肤、骨组织、子宫、血管、肝脏等生物组织以及异形药片,为组织器官缺损患者提供了新的临床手段,也为未来实现“器官替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0-2024年中国3D生物打印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受市场前景吸引,全球各国纷纷抓紧布局,把3D生物打印技术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我国也十分重视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3D生物打印技术的研发中,国内企业有捷诺飞、迈普医学、尤尼科技、华曙高科、蓝光英诺等。当前我国3D打印产业已经形成以北京、陕西、湖北、江苏等地区为代表的产业区域,但由于技术、设备和材料等限制,我国3D生物打印在3D打印市场的占比较小,且距离产业化生产较远。
目前3D生物打印所打印的器官结构较为简单,远不能准确模拟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且目前3D生物打印生产成本高、分辨率低、移植后机体免疫排斥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3D生物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相关技术不断突破,以及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未来10年内,3D生物打印技术将有望逐渐走向成熟。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3D生物打印技术可满足小批量、个性化、高精度、大规模的医疗需求,其技术含量较高,应用前景较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持续利好的背景下,我国3D生物打印技术不断突破,但目前距离产业化生产仍较远。3D生物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目前仍面临很多挑战,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进步,未来10年内,我国3D生物打印技术将有望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