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可以靶向的破坏病毒复制的任何一个步骤,以便阻止病毒感染。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可被分为穿入和托壳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DNA多聚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及广谱抗病毒药物。目前看来,在整个抗病毒领域,HBV、HIV、呼吸道病毒是主要发展领域,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在全球抗病毒研发管线中,HBV药物占比高达35%左右,且作用机制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企业重点研究的抗病毒药物细分领域;抗HIV药物是近三十多年获批药物数量最多的细分领域,占比达到50%左右,但由于AIDS无法治愈,因此,抗HIV药物在全球药物研发管线中占比较高,未来发展前景较好;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危害较大,治疗需求较高,但由于呼吸道病毒种类多种、变异较为频繁,目前鲜有有效药物上市。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2025年中国抗病毒药物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抗病毒药物适应症众多,受众人群较广,且受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全球抗病毒感染药物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在2016年达到峰值620亿美元左右,随后市场进入调整期,市场规模有所下降,在2019年约为543亿美元左右,其中HIV病毒药物市场占比较高,达到56%左右。全球抗病毒药物仍旧以抗HIV药物为主,抗肝炎药物需求也相对较高。就抗病毒药物需求方面来看,北美洲是全球最大的抗病毒药物消费区域,市场占比为60%,其次是欧洲。
我国抗病毒感染药物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占据全球抗病毒药市场的3%左右,其中在全球中主流的艾滋病及肝炎药物需求占比仅为0.5%和5%。我国抗病毒药物消费需求较低,艾滋病及肝炎药物市场渗透率较低,未来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预计到2022年我国抗病毒药物市场规模达到570亿元。
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士表示,抗病毒药物种类较多,其中HBV、HIV、呼吸道病毒由于患病率较高,患病群体较为庞大,因此发展前景更好。在全球中,我国抗病毒药物渗透率较低,需求较少,尤其是在海外市场规模庞大的艾滋病及肝炎药物,我国药物需求占比较小,未来提升空间较大。在生产方面,我国药企较为专注于HBV药物研究,未来在艾滋病及肝炎药物等领域发展空间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