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由胃部长期炎症、家族史、饮食不当等因素影响,由于胃癌发病具有隐匿性,因此在早期确诊胃癌的患者较少,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受高盐、腌制食物等食品的影响,我国胃癌发病率较高,目前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数量达到70万例左右,死亡病例约为50万例。胃癌已经成为国内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三的恶性肿瘤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健康,其治疗需求较高。
在胃癌治疗方面,化疗仍旧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化疗药物在胃癌药物市场占比较高,最常使用的药物为紫杉醇系列、氟尿嘧啶衍生物、铂、抗肿瘤抗生素等药物。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2026年中国胃癌药物行业细分市场需求及开拓机会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中,胃癌药物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在2019年达到138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或将达到155亿美元。受国内胃癌患者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国内经济水平提升,居民对于胃癌治疗需求增长,促使胃癌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50亿美元,未来随着癌症早筛的普及,我国胃癌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2024年将达到75亿美元。
我国近七成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手术后恢复较差,五年内的存活率仅有18%左右。基于以上原因,开发出新药物,提升居民的五年内存活率成为胃癌药物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氟尿嘧啶作为第一代抗代谢药物,在胃癌领域应用需求较高,其代表性药物有替加氟、卡培他滨、氟尿嘧啶等,当前国内已经实现该类药物的国产化,如替加氟国产率已经高达85%左右。
近些年靶向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走向抗癌市场,但在胃癌肿瘤领域应用的已上市的相关药物较少,主要有罗氏的曲妥珠单抗、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礼来的雷莫芦单抗Cyramza。当前关于胃癌肿瘤的靶向药物研发主要有PD-1/PD-L1、PI3Ka、PKb/AKT、EGFR、VEGFR、HER3、HER2等,药品包含贝伐单抗、Seribantumab、曲妥单抗、帕尼单抗、Patritumab、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Buparlisib、贝伐单抗等,药品种类较多,但均处于在研阶段。
新思界
产业分析人士表示,受不当饮食习惯影响,我国胃癌患者数量较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于胃癌药物需求持续攀升,胃癌药物行业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方面,传统的胃癌药物对于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开发出能够延长五年内生存率的药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预计未来关于胃癌治疗的靶向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药物领域发展空间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