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是全球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痴呆形式之一,危害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并在全球范围内带来重大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和进展与年龄正相关,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增加,全球每3秒就约有一人患阿尔茨海默症,预计到2050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人群将以每20年递增一倍的速度增长至1.52亿,对应药物治疗市场持续增长。
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2025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市场行情监测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阿尔茨海默症涉及多个系统功能障碍,致病机理复杂,目前仍未被完全揭示,医学界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病因较为流行的假说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假说”、“Tau蛋白假说”等。然而,基于这两个理论基础进行的通路开发尤其是BACE和Aβ这两个靶点上的失败率居高不下,引得从学术到临床到药物都对上述假说质疑不断。多年来,全球药企投入了巨大的经费进行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研发,然而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包括辉瑞、强生、礼来、罗氏、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在内的国际制药巨头也大多未能幸免,纷纷在临床试验阶段遭遇失败。据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统计,1998-2017年,全球已有146个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在临床中失败,临床失败率高达97.3%。其中,有40%在早期临床(0期、Ⅰ期、Ⅰ/Ⅱ期)失败,39%的在中期临床(Ⅱ期、Ⅱ/Ⅲ期)失败,而18%的在后期临床失败。
新思界
行业研究员表示,多年来,美国FDA仅批准了5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上市,主要类型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抑制剂(代表药物美金刚,2003年上市)和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他克林是第一个也是最有效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于1993年上市,但其肝毒性很强,会产生明确的急性肝损伤,最终因风险大于获益退市。其他胆碱酯酶抑制剂还有卫材的多奈哌齐、诺华的卡巴拉汀、强生的加兰他敏等。2019年11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与上海绿谷研发的GV-971(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获批有条件上市,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的空白,但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用药短缺情况依然十分严峻。
对此,中国采取综合防治办法,尝试关口前移,更大程度维护国民健康。2020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指导各地探索开展老年痴呆等综合防治工作。通知同步印发了专家编制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了“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老年痴呆、支持和参与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建立健全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防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