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角膜,是指利用人工方法,在体外培育出的可用于替代病变角膜的产品。人工角膜通过移植手术植入眼球,能够控制患者角膜病变,使失明患者复明。在传统角膜移植手术中,捐献角膜是重要角膜来源,我国角膜捐献率低,能够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人数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工角膜需求不断扩大。
为满足角膜需求,动物角膜受到关注,在众多合适的动物中,经过严格筛选,猪的角膜参数被发现接近人类。猪角膜来源丰富,成为移植角膜的另一重要来源。但猪角膜适应症范围较窄,并且猪角膜植入眼球后,会经历吸水-脱水过程,恢复至无色透明状态概率较低,因此猪角膜移植后患者复明概率较低。在此背景下,新型人工角膜研究需求日益旺盛。
人工角膜通常是由光学镜柱、周边支架两部分组成。光学镜柱需要使用光学性能优的材料制成,常用的材料有玻璃、硅凝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等;周边支架需要使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常用的材料有陶瓷、羟基磷灰石、氟碳聚合物、生物材料等。
人工角膜材料需要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使用简单、价格合适等特点,技术壁垒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应用较为成熟的人工角膜主要有AlphaCor人工角膜、OOKP人工角膜、Boston Kpros人工角膜等。我国在人工角膜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中国研制的人工角膜或于2021年6月用于临床,其价格仅为美国人工角膜的1/10。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在捐赠角膜数量少、猪角膜复明概率低的情况下,人工角膜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现阶段在全球市场中,人工角膜量产企业数量少,产品价格高,因此我国角膜盲患者接受手术比例低。我国在人工角膜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生产的人工角膜在临床试验中效果较好,并且其价格较为低廉,2021年中有望用于临床。我国角膜盲患者数量多,未来人工角膜市场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