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最早被称绿城,现如今又被称“堵城”。生活和工作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开车堵,骑车堵,走路也堵;早高峰堵,晚高峰堵,节假日更堵,可以说是天天都堵,无时无刻不堵。堵,几乎成了郑州的代名词!
近几年,郑州一直大力治堵,斥资6.5亿建了一座立交桥,本来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可是却成了一个大“堵王”。
从陇海路高架桥拐到中州大道北侧有4股车道,从机场高速、航海路方向过来5股车道,共计9股车道。汇聚到中州大道郑汴路向南100米处时,车道猛然变窄,变成了4股车道。这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原来早晚高峰期交通量大,(现在)不分平峰、高峰期,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10点,都保持一个比较大的车流量。
而在郑汴路与中州大道东南角的辅道上,拥堵情况更为严重。直行车辆与转弯车辆几乎在信号灯放行的瞬间就挤成了一锅粥,过往司机对此都是抱怨连连。
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桥承载了郑州陇海路、中州大道、机场高速、航海路等4条主干道的车流量,通车后车流量猛增,而互通式立交周围的分流措施却没提前规划好。实际上,早在项目施工时,郑州交警部门就向施工方指出了其中的“缺陷”,项目部一位负责人称,该项目部只负责按设计图纸施工,立交桥的设计单位也是由规划部门选定,具体情况要问规划局。
郑州市城乡规划局交通规划处处长张卫忠坦承,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因为中州大道是现状道路,随着陇海路高架以及机场高速改扩建的完成,交通状况确确实实发生了变化。针对陇海路,重新制定了一个规划方案。”
据了解,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桥的建设耗费6.5亿元,立交桥全面通车才两个多月,就演变成了郑州市区的有名“堵点”。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呢?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部门来讲,可能从工程措施上、工程规划上偏重一些,但是也离不开其他部门的配合。这个问题需要一步步来解决。”
当初,郑州市城乡规划局在设计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桥时,对于未来的车流量有没有做过预估?九股车道陡然减为四股车道,带来的影响有没有进行预判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规划上要讲究一个车道数匹配,相互协调,保证畅通。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对这一路口进行优化调整,设计远程分流方案,但何时施工还不能确定,司机们在通过这一路段时也只能继续忍受拥堵的烦恼了。
堵车是每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是对于城市建设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长远规划,百米宽的道路不止一次的“开肠破肚”,建完再改,改完再建,当初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失误有没有人担责呢?如果不了了之,谁敢担保以后的快速路建设,不再会添新的堵点呢?
更多
国内咨询请关注新思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