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们认为的“诗词韵律的一致”只是我们的一个错觉。诗词,出现在古代,我们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多,古人的这种范文格式很容易让我们现代人产生错觉。
有答案提到以前没有普通话但是有官话。我觉得这倒不是主要的原因。比如一个古代的广东人要北上做官,他说的官话可能还是很蹩脚,但是看他作的诗未必能看出他是广东人。官话是说的,作诗只要按照韵书给定的同一韵里的字拿来押韵就行。现代人不懂古音不懂旧时官话,也照样可以翻以前的韵书,从里面挑字去押韵,这是一个道理。
再说说所谓的错觉。按理说,大家用同一部韵书,押韵都是一致的才对。但是你出门在外,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美人轻解罗裳,你突然诗兴大发,想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激动之情,作诗作了一半,能像老学究那样去翻韵书找韵脚字么?那岂不是败兴!当然是随自己经验去了。有人熟练,或者用的常用字,没问题,有人不熟练,或者恰好找了个生僻的韵目,里面没几个字能当韵脚的,那也就凑合着选个差不多的就行了。
上面说的只是一种应急的例子,还有比如说大诗人不愿意因文害义,非要用不那么准确的韵脚字的情况。还有的,我们所见的很多诗词,都是比较正儿八经的作品,写了总还是图个世人传颂、流传后世的。也有的是诗人自己比较随意的诗作,用乡音入韵,自己写着玩玩。没名气的时候,也没人看,到得了大名,这随意之作也自然世人传颂、流传后世了。跟这类似的,是乡俗鄙俚的诗文,一个村子里有这么个考了大半辈子的穷酸秀才,土财主想要粉饰一下斯文,找秀才来整两首诗啊,或者当地久旱,写点祷雨文之类的,要朗朗上口,自然还是得用乡音去写。
像诗歌,也就格律诗以来用韵比较严格,毕竟是有韵书可以对照了,科举还要考,不背好哪个字在哪个韵,就别指望高中了。没什么天赋,贝多芬,背了总能多点分是吧。在此之前,诗歌的押韵的确是存在一定方言差异的。
至于词韵,本来词就是小道,跟诗就好比流行歌曲和主旋律歌曲的区别。流行歌曲嘛,当然是以当时的语音为准了。那广东人的流行歌曲当然是粤语的,台湾人的当然是闽南语的。只不过当时作词出名的,多是朝廷的大官,这帮人不管哪儿来的,当了大官也是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多少年,“乡音未改”都是自欺欺人的话,这帮人的官话都贼溜得很,在家写点色色的小令,用官话也不是不可能。柳永虽然奉旨填词没去当官,但他写的词是立马被姑娘们拿去唱的,不管柳永是哪儿的人,他也得跟着实际的语音去押韵,不然姑娘们也不买账啊。尤其后来词终于登了大雅之堂,又不愿意受诗韵限制,自然用的也是当时的实际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