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互动 > 问答 > 人文 · 社科 >

古代紫禁城如何“供暖”?

2015-11-26 18:11      责任编辑:李蕊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古代紫禁城如何“供暖”?
 
        北京一场大雪,故宫“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的美景,让网友们感念,如果能漫步其中,该多美妙。一组“穿越照”《陪哀家看雪》瞬间将时间拉回到了镶黄时代,大赞其美的时候,你可知道,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都是寒冷的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古代,建筑师们又是如何在冬季为紫禁城“供暖”,才帮助“万岁爷”顺利过冬的?

        建筑师们匠心独运,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办法,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它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就这样,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紫禁城在寒冷冬季宫中的取暖问题。

        明清两代的皇宫,冬季大多都是烧炭取暖。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明代时,这些机构的官员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较有地位的,有着“近侍牌子”之称。清代时,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负责冬季“供暖”事务,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这三个机构的太监,冬季里的活儿可不轻松,就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那么多,整个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有数据显示,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空气,柴炭处还得准备那种火力旺,耐烧且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道光皇帝也曾有一首诗,详细描述了地炕结构。诗曰:“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