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土地市场异常火爆,不到半年光景,一二线城市“地王”频现。尽管“退房令”已经发布六年,但在这波拿地热潮中,国企仍然是地王成交的主力。
地王频现 国企成地王“收割机”
近来楼市的疯狂已经从客户传导至房企。房企疯狂拿地,一二线城市地价飙涨,不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土地市场“高烧不退”,以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厦门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也“地王”频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年内中国已经拍出了152宗“地王”,而同样的口径在2015年全年只有95宗。
在这波拿地热潮中,国企成为地王“收割机”。最高的50宗地王成交总价为2013.29亿元,其中27宗被国企获得,合计成交金额达到了1094.9亿元,占比约为54%。
另外,5月27日,杭州的一场土地拍卖会,迎来17家开发商竞价举牌,经过28轮激烈角逐后,被国企信达地产与万科联合以123.18亿元获得。该地块楼面价达到了21575.78元/平方米,溢价率95.95%,成为今年的“全国总价地王”。
国企疯狂拿地原因:行业整合
国企倚靠地位,在信贷、政策方面有独特优势,不适宜继续留在竞争性较强的房地产领域。早在2010年,国资委就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国企清退房地产业务,仅留下16家主业为地产的国企,后这个名单增加至21家。
但六年多时间过去了,不仅主业为地产的国企在疯狂发起“地王大战”,那些属于清退行列的国企也并没有完全退出房地产市场。按照成本和收益测算,这些溢价率如此之高的“地王”短期内实现盈利非常困难,即使如此,国企拿地的热情依然高涨。
对于上述现象,
行业研究人员表示,国企改革趋势下,主业类似的国企存在整合的必要。只有做大资产规模,提升运营效率,展现出良好实力的国企,才容易在整合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企为了做大做强资产规模高价抢地的溢价成本,完全不能与国企改革过后企业个体命运的成败相提并论。所以,国企此时不惜代价拿地,来做大资产规模,以便于在整合中占据主导地位。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5-2018年中国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策略深度分析与研究报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