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规模大幅增加 。今年1月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金额已经超过了1108亿美元,中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并购霸主。不过,中国企业普遍经营状况不佳,其海外收购在某种程度上是“借债收购”。
海外收购规模大幅增加
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中国商人收购英冠球队阿斯顿维拉,是中国公司海外收购的两笔交易。据传中国企业还打算收购AC米兰,大量国际投行也纷纷与中国企业洽谈,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可售目标”。
中国企业本轮海外收购浪潮集中在欧美区域。例如,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美的收购库卡,万达收购瑞士盈方和美国传奇影业。
对此,被收购公司都兴高采烈,因为中国人的出价实在太慷慨了。美的收购库卡,每股出价为115欧元,而库卡股价在此一周前仅为86欧元。中国石化收购先正达,每股出价为470瑞郎,溢价率为24%。
中国企业的出价往往被海外媒体用“侵略性”来形容。在很多国家,呼吁制止中国买家的浪潮十分高涨。中国买家的高出价,让很多海外媒体认为中国人“别有用心”——盗取技术、获取市场准入后进行市场倾销。
借债收购
中国企业普遍经营状况不佳,其海外收购在某种程度上是“借债收购”。以“总债务/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杠杆率来计算,中国企业2015年的海外收购案中,仅有华为等6家企业的杠杆率低于3倍,中国企业杠杆率的“中位数”为5倍,某些企业的杠杆率甚至超过了100倍。
高杠杆收购,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融资。多数中资企业以海外发债的方式进行融资,这些企业赌的是被收购的海外企业能够迅速创造出足够的现金流,否则将面临愈加严重的债务负担。
但倒过来看,除非市场对这些被收购企业“看走了眼”,否则不会出现股票市场定价远低于中国企业“收购价”这样的奇特景象。换句话说,多数情况下,这些被收购企业难以在短期内为中国企业带来实质性的财务改善。
中国企业的大笔收购,让很多人回想起80年代日本企业高举支票在海外扩张的历史。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海外收购对于日本企业非常“实惠”。日本企业的投资狂潮在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逐步消退,大量的投资在此后被证明是盲目的。尽管很多日本企业在海外收购的过程中实现了地域上的国际化,但在文化上仍然与西方社会格格不入。
中国企业大幅海外扩张,是否会重蹈日本企业的覆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行业研究人员强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应该更加谨慎,做好调查,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
更多
财经评论请关注新思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