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增强GNSS,是将惯性传感与视觉传感等技术与GNSS相融合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导航定位技术。
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能够实现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的统称,包括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中国北斗。GNSS可以应用在航空、航海、汽车、机器人等导航定位领域,利用卫星信号来确定装备的位置、方向与速度。但受环境遮挡影响,GNSS存在信号弱化、信号中断等问题,并且定位精度不足。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5-2030年中国多传感器增强GNSS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GNSS与传感器相融合,利用传感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弥补,可以解决GNSS的信号问题,并能够提高导航定位精度。GNSS可以与惯性传感、视觉传感等技术相融合,惯性传感存在数据漂移问题,而GNSS为绝对定位,GNSS也可以解决惯性传感的漂移问题。因此,多传感器增强GNSS可以满足环境遮挡下的高精度、高稳定性导航定位需求。
例如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城市NOA)采用GNSS与惯性导航系统(包括惯性测量单元IMU、惯性导航算法)相融合的方式,GNSS实现绝对定位,惯性导航系统实现相对定位,以提高定位精度。在辅助驾驶阶段,这样的定位精度可以满足需求,但在自动驾驶阶段,为保障交通安全,定位精度要求更高。
自动驾驶的工作场景涉及范围广泛,包括高架、隧道、地下车库、森林、峡谷等,为使定位精度提高至厘米级别,将实时动态差分定位(RTK)、惯性测量单元(IMU)、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与GNSS相融合的多传感器增强GNSS技术是必然发展趋势。
除自动驾驶领域外,多传感器增强GNSS还可以应用在自主移动机器人、无人机等方面。我国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产业均在迅速发展,仅从机器人领域来看,我国人形机器人研制技术进步迅速,近年来国内市场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50亿元,这为多传感器增强GNSS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多传感器增强GNSS相关研究机构主要有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四川中科川信科技有限公司等。此外,上海市2024年度“探索者计划”(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中将多传感器增强GNSS性能方法研究列入。
关键字: